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观察研究.doc 10页VIP

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观察研究.doc 10页VIP

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观察研究.doc 10页VIP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观察研究.doc,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观察研究 [摘 要]本研究采取事件取样法对100名大、中、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

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观察研究 [摘 要]本研究采取事件取样法对100名大、中、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教师通常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消极反应;同伴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出中性反应。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强化。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观察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它是指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时,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通过访谈和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由于调查的题目受限以及父母在调查中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一些反社会行为,存在着一些不真实性,因而不能准确而客观地反映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状况。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情况中所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并探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以期为下一步如何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河津市的两所幼儿园,其中一所为市区幼儿园,另一所为城乡结合的幼儿园。被试中共有100名幼儿。其中,大班40名(男19名,女21名),平均年龄为6岁9个月;中班幼儿35名(男20名,女15名),平均年龄为5岁7个月;小班幼儿25名(男13名,女12名),平均年龄为4岁7个月。根据幼儿的行为特点,把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分为助人、分享、合作、安慰、公德行为等形式。助人:幼儿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如帮小朋友扣纽扣,扶起摔倒的小朋友等;分享:幼儿与同伴分玩具玩,分吃食物等;合作:幼儿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如合作游戏等;安慰:在他人遭受心理或生理的伤害时,幼儿给予安慰;公德行为:该类行为无明确的行为对象,是有利于集体的良好行为,如关紧水龙头、清扫垃圾等。 在本研究中,我们每天的观察从上午8:00到下午幼儿离园时,观察范围是幼儿在园的全部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观察期为10天。对每一亲社会行为做四个维度的观察记录:一是行为者的姓名、性别;二是行为对象的姓名、性别;三是亲社会行为的形式或类型与过程。

其中,观察者负责记录亲社会行为的整个过程,研究者据此确定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四是亲社会行为的反馈信息,是指亲社会行为对象在接受该行为后所做出的积极、消极或中性反应。 二、结果分析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比较 本观察总共取得有效事件281件,获得了三个年龄组男女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分布及性别比较的具体情况(见表1)。对男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次数进行x2检验,表明不同性别幼儿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x2=0.21,df=1,P>.05)。对3个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的3×2(年级×性别)列联表x2检验表明,男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3个年龄组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x2=4.41,df=2,P>.05)。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比较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指向同伴、教师或无明确行为对象。根据各年龄组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分布情况(见表2),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不同指向对象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78.09,df=2,P2检验,结果表明,小中大班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x2=123.72,x2=127.68,x2=267.64,df=2P

上一篇: 对于女性的尊重与关爱应是整个社会的共识
下一篇: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