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对于古代社会历史观概述

对于古代社会历史观概述

对于古代社会历史观概述时至隋唐之时,佛教发展到极盛时代。隋唐时期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成时期,也就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 一、司马迁 司马迁的历史观,可以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来概括。

对于古代社会历史观概述

时至隋唐之时,佛教发展到极盛时代。隋唐时期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成时期,也就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

一、司马迁

司马迁的历史观,可以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来概括。前半句讲的是天人关系,后者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反映了他的认识论,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1.天人关系:司马迁的天指的是自然意义的天。他认为天象并不是尽然规范人的活动的,也就是说天并非有意志的天,不少天象与人世的活动的关系是自然相通的,并不是把天人格化、发号施令的,而大自然是整齐有序的,这序也是与人的意志不相关的。这样的天人思想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思想。

2.人与人的关系:司马迁在如何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上,很重视礼。正如上面所说,他认为大自然是整齐有序的,而天人又是相通的,所以人世也应该是和谐有序的。这种和谐的社会秩序的调节工具来自礼乐,其中乐是自然的,而礼是人为的。

二、王通

王通是隋朝哲学家中的比较鲜明独立的代表人,在中国学术史上,习惯于以佛教标识隋唐思想,而以为其间儒学沉寂,更以隋代为甚。其实,隋代儒学仍然在国家统一之后,重新收拾整顿,而王通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他提出道在无常,倡扬儒学道统,主张三教可一,上接原典儒学,下启宋明理学,对儒学做了重要的贡献。

1.天人关系:王通的思想涉及的范围很广,本文就其政治、哲学、宗教、伦理思想的主要方面进行论述:政治上,他主张行“王道”、“仁政”;在自然哲学中的“天人关系”问题上,他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在自然观上,王通对传统的“天人感应论”将天神秘化、道德化和人格化的骗人说教的批判使哲学由天人感应论向理学天理论的转变迈进了一大步。在人与天的关系上,王通主张“顺其自然”并“乘时而动”。

2.王通之“道”观:《中说》“道”观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指出王通援用了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言辞作为自己论“道”的思想素材;在此基础上,析出王通所认识的“道”的本质是“至德”,内涵是儒家的,作用是类《中庸》的“教”,是“变”、“易”、“中”的简约和抽象。“道”具有超越性和人间性两种特性,同时将其“道”观划分为在国、在家、在群、在人之道,展开四个层次梳理分析,其主旨是以“道”为关节点,融合道家、儒家思想,以道补儒;“道”也是王通治经的学术制高点,是他传承圣学,继承周孔以后的道统,并以此试图寻求以学术与政治>文秘站:

3.王通的“王道”思想:“王道”即“圣人之道”,其内容就是要“以德吸人”,实行仁政。

三、孔颖达

孔颖达是隋末唐初经学大师,以主撰《五经正义》播名于史。孔颖达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等注疏类训诂着作,对儒家经典中的音、义进行了疏解、考订,阐发了文章义理,为士子读经以及人们研习儒家典籍扫除了语言障碍,对儒学的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1.人与自然的关系:孔颖达吸收了“道”的观念,说道是五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是先道而后形的,是道在形之上。他的宇宙体系都是形而上的,这种理论的实质,是以虚无的超自然的实体作为世界的本源,就是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从无而生”。这就形成了他的唯心论。

2.认识论和历史观:孔颖达提倡“仁政”,主张“尊德礼而卑刑罚”。孔认为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并非是由人来制定的,而是不教而能的自然本能,他把礼与“天理”联系在一起,认为认识只有顺从旨在维护封建秩序的礼,国家才可以与天地俱兴,主张“王道”,顺时应势。孔颖达是偏唯物主义的大家,简明扼要得说,他的社会历史观可以归结为“阴阳之道”,这种阴阳二气运动的历史观有科学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因社会生产力低下而顺带出来的对不了解的世界的猜测。可以说,隋朝主流思想的历史观是把某种自然规律,当时的言语无法明确界定的事物来推动世界的发展变化和自然界的交替,这种思想已经略显其进步性,也对后来朝代的进步思想作了良好的铺垫。

上一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治深壹度》栏目团队:威严中的温暖 | 2021记者看法院
下一篇: 何祎金丨从学术依附到多元本土化:非西方社会学的历史反思与学科重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