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能是跑法院次数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听过各类案件;
他们,和法院干警一同战斗在第一线,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
他们,出门能扛“长枪短炮”,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他们,归来笔走风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记者看法院”专题策划重磅回归!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近期陆续邀请日常采访最高法的“跑口记者”讲述2021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并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的代表作品。
想看到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他们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么样吗?
一起来围观!
他们是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治深壹度》栏目团队
,时长03:18
团队成员感言及作品
吕秋秋
2021年6月,我前往湖南高院拍摄一位“特殊”的法官,她叫周春梅。几个月前,因为拒绝为案情打招呼,她被同乡残忍杀害。在采访中,我发现有些词句总是反复出现:“为老百姓办实事”“用生命恪守公平正义”“人们不知道春梅有多好,就无法想象我们的心有多痛”。这些声音都在告诉我,这位有着美丽名字、照片上温婉如玉的女法官,内心深处一定有着不一样的精神力量。
在湖南高院拍摄时,一个小细节吸引了我。在春梅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一份她遇害前2个月的住院病历单,而与病历单夹在一起的,是一封手写的感谢信。信中这样写道:“尊敬的周法官,你是人民的好法官。我们全组村民都敬佩你的办事效率和不畏权贵的作风……”信纸下方署名宋义明。宋义明是株洲石板桥村的村民小组长。信中涉及的案件,是他代表数百名乡亲提起的一起土地纠纷 “民告官”案。由于案情复杂,牵涉的人都是乡里乡亲,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激发矛盾。在案件审理中,周春梅耐心地给大家解释法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土地确权“确”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最终,这起闹了30年的矛盾成功化解。得知春梅法官遇害,宋义明在采访中和我说,他和乡亲们真的很伤心很难过,因为周法官办案公正,心里装着老百姓,他们永远都会记得这位好法官!
身为一名女编导,我和春梅一样,有着另外一些角色,我们是妻子,是女儿,也是母亲,所以对于去春梅家的拍摄,其实我是有点抗拒的,因为我知道春梅的离去,对于一个家意味着什么。当年迈的母亲泣不成声地告诉春梅只有三岁的小女儿:“妈妈去很遥远的地方出差了”,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在春梅法官的家中,她的丈夫陈文曲告诉我,他最遗憾的就是一份永远也无法送出的生日礼物,一枚价格不算昂贵,但在节俭的春梅眼里却没舍得让丈夫买的戒指。在大儿子的眼里,妈妈是个很正直的人,还经常教育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原则、讲底线。春梅的同事告诉我,与春梅共事这么多年,从没见过她在案件上打过一次招呼、说过一次人情。只是,春梅没有想到,就在这梅花盛开的季节,自己的再一次拒绝人情,竟成了生命的绝唱。
从事编导工作十多年,我采访过各行各业的很多人。这次采访,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怎样做新时代的好法官?我想,周春梅给了我答案:要做“说实话,干实事,脊梁不弯的躬行者”。做脊梁不弯的躬行者,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坚信法治脊梁的力量;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就要面对邪恶挺身而出,用浩然正气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随着拍摄的深入,《咏梅》这首诗总在我脑海中闪现。周春梅就是法治春天的使者,她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为法治中国建设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
周春梅:用生命捍卫司法公平正义
★
韩颖
2020年初到现在,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如何确保审判“不打烊”,公平“不掉线”?智慧法院建设经过多年的积累,此时生发出厚积薄发的活力。各地法院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线上法院”。
在各式在线庭审大显神通之时,2020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及时下发一些通知和文件,当时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在线诉讼经验还不成熟。那么,在整合了前期最高法院有关在线诉讼的规范性文件,同时也吸纳了各地有关在线诉讼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在线诉讼规则》2021年6月16日正式出台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制作播出了《在线诉讼规则:司法审判模式迎来划时代变革》。邀请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峥,为观众详细解读在线诉讼规则。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越发感觉到这则规则让中国互联网司法的发展已经从“跟跑”走向“领跑”,实现了“弯道超车”。在这个已经习惯了创新的时代,《规则》依旧振奋人心!它以法治文明史上首屈一指的进取精神,为司法注入时代锐意!
节目播出后,各地的法院在自己的官微上预告并转发了节目。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熟练掌握在线诉讼规则,更好的为民服务。另外,学习强国首页,以及长安评论也纷纷转发节目视频,让这期节目成为普法学法的窗口。同时栏目制作的短视频也在抖音、快手、央视频等各个新媒体平台发布,取得良好的关注度。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作了一些修改,其中第一条就增加 “经当事人同意,民事诉讼活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进行。民事诉讼活动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进行的,与线下诉讼活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个决定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在线诉讼规则:司法审判模式迎来划时代变革
★
周海静
刑法第二十条这一有关正当防卫的法条曾被称为 “沉睡的法条”。
近年来,昆山反杀案、涞源反杀案以及福州赵宇见义勇为案越来越将正当防卫话题推向热议的高峰。我们可喜地看到,随着两高一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典型案例的发布,“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倾向被及时纠正,“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得以彰显。
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胡云腾在我们的节目里说到,“和稀泥”的判案方式会造成“好人不敢防卫,坏人非常嚣张” 。《意见》的发布“是给办案人员撑腰的,也是给老百姓撑腰的。”我们当期节目就群众十分关心的什么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什么是 “行凶”,以及“什么情形下可以 ‘无限防卫’”等话题进行了与案例结合的重点介绍。
胡云腾大法官身上的凛然正气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有一种安心的感觉。我们日常做节目时了解到,作为法官要有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要有技术能够把案件的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又要对立法精神、立法目的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保有一颗执法为民的初心。
为我们节目中这些有“知识”、有“技术”、有“温度”、有“理想”的法官们点赞!
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低头
★
付伊铭
2021年2月9日,腊月二十八,我在北京市三中院完成了春节前的最后一次采访。一直觉得记者已经是个很辛苦的工作了,没日没夜、东奔西跑,但看到法官们的办公室,我发现我想多了,看着满屋子堆积如山的案卷,我下意识感慨道怎么这么多,但采访对象孙承松法官却不以为意,说这已经算少的了。
采访结束,孙法官跟我说国家已经在出台政策,增加法律层面对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这类灵活就业人员的保护机制,我很惊喜,追问他什么时候能出台?赶不赶得上节目播出?他笑笑说,估计最快两三年吧,而这简简单单、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也正体现了立法、司法工作的艰难和不易,每个条文背后都凝结着千千万万司法工作者的心血。
工伤认定困难重重
如何撑起灵活就业人员的保护伞?
★
姚艺
2021是坚持和开拓的一年,疫情仍然侵扰我们的生活,但法治前行的脚步没有停歇。多部法律在这一年正式实施,如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等。人民法院紧跟时代步伐推动司法进程。在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方面,人民法院对挑战法律和社会伦理底线、针对儿童犯下的各种严重罪行决不姑息。在杭州互联网法院,法官对于在网上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严惩。按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北京互联网法院和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侵权代价、缩短诉讼周期、便利当事人举证,切实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商品化权”之困
★
韩梅
在2021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了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全面关注了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典型案例,我们辗转来到了浙江嘉兴、安徽合肥、黑龙江佳木斯三地,报道了从老年的钱袋子、住房到精神需求的三件案例。在案件的深入沟通中,法官们纷纷亮出了准备的材料、书籍,详细为我们解读了案件的法律问题。更令我感动的是,法官们不仅对法律的适用严格谨慎,更在案件中的种种考虑、多次访查上体现了温暖的人文关怀。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财产权利之外,身份、人格、安全利益和情感需求也不断上升。人民法院及时关注到了老年人群体的各方面需求,进一步更新了审判理念,为实现从老有所住、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乐做出了努力,在司法公正的同时彰显了温度。
“有所养”亦要“有所乐”,
司法多维度保障老年人权益
★
王勇
威严中的温暖
作为社会与法频道《法治深壹度》的编导,在疫情防控的2021年采访拍摄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人民法院。
年初在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拍摄选题《拔除地方“钉子”还百姓一片清朗》,除了要拍摄典型案例外也会时常和法院的老师们探讨其中的问题。有一个案例印象非常深刻,是一个垄断当地猪肉市场,涉及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案例。这个案子的卷宗铺满一地,多达七个手提箱共有数百卷,于是我就问陪同的肖法官是否需要看这么多材料,他笑着回了一句“是啊,每一页每一行都不能漏掉,都得认真看仔细看,毕竟这个案子关乎民生要办好。但是如何认定涉黑涉恶要特别谨慎,既不能拔高也不能降格,不冤枉也不放过!”这句话旧旧回绕在我的心里,最大的感受就是法院对“公平正义”看得很重。但紧接着他又给我讲了一个细节。原来,该组织的头目是一个患有喉癌晚期的老人,其同伙个别人年龄也很大,考虑到他们的身体情况不好,在庭审时法庭给予他们一定的人文关怀,允许几个年龄大的被告人坐在椅子上,患有喉癌的被告人可以用举手示意和举“是与否”的牌子来回答法官的提问。这个举动也深深感动了当事人。期间有名被告人正好是生日,在休庭时走进羁押室时,当一个点着蜡烛的蛋糕出现在面前时,他落下了感动和悔恨的眼泪。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加注重强基导向,强化人民法庭建设,提升基层人民法院司法水平,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因为正好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拍摄选题《人民陪审员——见证司法领域人民民主》,于是和法院中的人民陪审员有了更深接触。令我难忘的是他们对法院的评价。很多陪审员是离退休人员年龄较大,因为开庭有时会错过吃饭的时间,但每次回到陪审办都会在自己的桌子上看到糕点和水果,起初大家以为是食堂带回来的,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家才知道这是由陪审办几个老师“自费”采买的。诸如此类温情的故事其实每天都会在法院上演,这里的法官亲自送未成年涉罪少年回老家,留下叮咛嘱咐和重新开始的希望;在庭外,法官救护突发疾病的律师;年轻的法官手忙脚乱地照顾嫌疑人的孩子。在庄严的法院内一幕幕温情暖心的画面举不胜举。
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每一次在法院采访的感受都很多,除了法院大小、案例不同外,我感受最深的是无论在刑事、民事或是行政案件中,法院和法官们的威严是相同的,他们的专业度和严谨度是一致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也是真真正正在践行的。而除此之外,在我的眼中,法院的威严中不乏温暖的瞬间,在这里在法治护佑下法院不是冷冰冰“打官司撕破脸”的地方,而是促进和解拉近人心洒满阳光的地方。所以,把有警示作用的案例解读好,把充满正能量法治故事讲好,把法院中的暖心事传播好让更多地人感受到,不光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责任。
拔除地方“钉子” 还百姓一片清朗
★
李文娟
法官:“在法庭审理中,被告人,辩护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以及申请有专门知识人出庭。除此之外,被告人还有自行辩护和最后陈述的权利。被告人听清楚了吗?”
被告人:“听清楚了。”
法官:“辩护人听清楚了吗?”
辩护律师:“听清楚了。”
在每一个刑事审判的庭审现场,都有这样的对话。
这并非形式主义,而是保障被告人权利的重要程序。
2021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拍摄制作《“看得见”的正义》这期节目,对我来说是一次感受和探寻:
法律援助机构没有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约见值班律师。
对作为证据向人民法院移送的讯问录音录像,准许辩护律师查阅,切实保障查阅权。
因未移送证据,导致相关事实存疑的,应当按照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作出认定。
死缓二审案件一律开庭审理。
这是最高法史上条文最多的司法解释。
越深入了解,越深切地感受到:庭审的过程,也是探索事实真相的过程,而“真相”是一切的基础。
刑事审判的每一步,都将彰显文明与正义。
让正义“看得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