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脉络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这一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性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这一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性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解读

真正赋予“意识形态”现代语境解读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有的国外学者曾经这样评价,在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的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方式决定着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精神生活的产生与变化发展,是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一切社会精神生活的现实基础。要考察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就必须从现实的物质生产状况出发。

第二,任何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这一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利益关系的直接反映。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核心,因而意识形态必然代表具体的阶级利益,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我们应从社会物质利益关系、阶级关系来考察和分析意识形态。同时,代表特定阶级利益诉求的意识形态,必然要为维护特定阶级的统治而服务。

第三,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从属于社会物质发展的意识发展。意识形态中包含的矛盾不过是现实生活问题的映像,因此我们应从物质生产实践和其他社会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中,寻找催生意识形态变化的社会物质力量,以社会物质关系的变革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

之后,恩格斯在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梳理中进一步阐发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在晚年的一组书信中他对社会意识能动的反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贡献。在1890年9月21日给约·布洛赫的信中,他明确阐释了社会意识能动的反作用。在致瓦尔特·博尔吉古斯的信中,他还谈到了社会意识各要素具有内在的历史继承性,并且认为这种历史继承性也是导致其变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的原因,即意识形态发展具有滞后性和不平衡性,提出了“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的著名论点。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即人类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着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一切社会精神生活,意识形态是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从属于具体的物质生活状况;意识形态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同时还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决定其产生的经济基础之间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同时其内部各要素也因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亲疏而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各自内在的历史继承性。

正确理解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一开始主要是在批判论战的语境中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的,因此对意识形态术语的使用“几乎总是用在批判、直接论战的地方”,将其作为“直接反对一切形形色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论战武器”。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对错误思想、理论的批判从来都是他们创设新理论的逻辑起点,最终的指向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的解放,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把“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提出,将其界定为从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观念,才赋予了意识形态最核心和准确的定位。同时他们对意识形态批判论述中所持的立场和观点,构成了意识形态概念中最稳定的内涵,形成了直到今天人们在论述意识形态问题时依然必须坚持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立场。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和他晚年的一组书信中,对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做了深入的阐述,这就清楚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批判错误的意识形态,更要建构能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新意识形态。这种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与新意识形态的建设相结合的传统,在后来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那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列宁的“科学意识形态”概念

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性立场,列宁把意识形态看作一个中性的概念,认为意识形态的性质是由其所属的阶级性质决定的,正如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应,无产阶级也能有反映自身阶级利益的、为本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明确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思想交锋中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本质。意识形态作为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是思想斗争的内容,更是思想斗争的武器。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斗争和苏维埃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将意识形态分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两大类,并指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适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是在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第一次赋予了“意识形态”正面的解读。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他明确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一句话,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列宁将“意识形态”与“科学”相结合,是对意识形态能动反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在过去“虚假的意识形态”之外,给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另一种理解方向。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应该指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列宁看来,一切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是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错误认识,以宣扬超阶级的利益来掩盖其为资产阶级谋利的阶级本质,是虚假的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从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实践性本质出发,从科学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出发,总结出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正确的也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自理论诞生之日起,就公开宣扬其理论创设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锻造思想的武器。从其意识形态理论的特性上看,马克思主义从不掩饰自身的阶级性,并且始终从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出发,因此,它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实现了其阶级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列宁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史上标志性的概念,他不仅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同其他一切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理论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一直存在的悖论性问题,即马克思、恩格斯界定的意识形态虚假性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的冲突。列宁“科学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则化解了这一本质性的冲突。他对意识形态做了不同本质的划分,明确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内涵与本质性特征,赋予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实现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这一概念的提出,也解决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理论模糊的问题,极大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指导性作用,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开展创设了理论前提。

上一篇: 当前社会心态分析.doc
下一篇: 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pptx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