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社会与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从“国强”到“民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民富国强”的理念。追求“民富国强”,坚持“富民为先”,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将更加关注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又向前迈进一步,也是新时期党的富民思想的新发展。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国强民富;收入分配;包容性增加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此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强”到“民富”成为执政理念转变,关注民生的一大亮点。这也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社会已经走到了一个转型的大拐点,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迫切需要转变现行的发展方式,同时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追求国强到实现民富。未来五年间,中国政府会更加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同时推动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社会改革等方面的多项政策措施的破茧,从而协调推进各领域改革。
一、由“国强”到“民富”转变的必要性 (一)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之《治国》篇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因而,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我国应该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尤其要增加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使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对“民富”目标的追求,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根深方能叶茂。没有“国强”,“民富”将失去根基,而没有“民富”,“国强”也将徒有虚名。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每个家庭、每位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他们都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正是坚持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理念和原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人民的期待,让全体公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更是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
(三)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我国应该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尤其要增加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使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发展经济,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国强民富才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尤其是目前在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过低情况下,国富民穷造成的内需不足无法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妨碍国家进一步富强。因此,调整发展思路,转而追求以民富优先,带动国家进一步发展,正当其时,也势在必行。 (四)民富是提高消费能力的基础 人民富裕才能使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能力提升推动社会总需求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带动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促进国家富强。只有民富了,民众手中才会有更多的货币投向消费,使手中货币的利用效率达到更高,以此自觉地拉动内需,这就为扩大市场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变藏富于国为藏富于民,更能彰显公平正义 GDP增长再迅速,如果国富民穷,这样的增长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还富于民,藏富于民,不能仅让民众成为改革成本的承担者,而要让他们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拥有更多的财富。
从国富到民富,这是善治的华丽转身。一旦实现必将保证经济稳固发展、社会化公平、民众安居乐业。 (六)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改革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虽然不断增强,但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均GDP增长,占国民总收入比重持续下降。自1995-2007年的12年里,政府财政税收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的纯收入年均增长6.2,。显然,国家财税收入速度递增,远高于GDP和民众收入增幅。长此以往,必将形成马太效应,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统计显示,1996-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69.3,下降到57.5,,累计下降11.8个百分点。中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目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只占40,左右,而国际上很多国家这一比重都达到60,。 二、由“国强’’到“民富”转变的可能性 中国实行改革与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依靠政治稳定的良好局面、制度变革的效应、国人的辛勤劳动等条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也为未来中国的继续进步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国富已是现实。2010年我国GDP达到397983亿元,已经超过日本,雄踞世界第二;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高达2.8473万亿美元,昂然全球领先,国富业已达到。这一系列经济成就为民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富”转变的措施 三、实现由“国强”到(一)实现由“国强”到“民富”转变需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这一追求至少包含两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改善人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将“蛋糕”继续做大;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将蛋糕切得更加合理,促进社会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作为未来五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举措。这些目标追求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不仅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还亟须转变唯GDP论的政绩观:在确立科学政绩观的同时,确立民生政绩观,把民富程度作为衡量地方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尺。因为,只有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我们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国强民富的美好愿景。 (二)实现由“国强”到“民富”转变需要积极减税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曾发表文章指出: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应该向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学习,不仅要考虑增加财政收入,还要多为居民着想,从普通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问题。
比如,居民的保险费用可以抵税,医疗费用可以抵税,抚养孩子或赡养老人可以获得减税优惠,甚至贷款买房也可以减税……此外,还需要减中小企业之税。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部门共有18个,按收费项目分有69个大类,子项目则上千个。当然,减税只是一个层面,更要从根本上整合和调整目前的征税政策。 (三)实现由“国强”到“民富”转变需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 重视GDP的增速的同时,不忘充实民众荷包,只有这样这种人性化的GDP,才会被最广泛的民众所接受和喜爱。有据显示,在2004-2009年期间,居民的整体收入增长跟不上近10年GDP的10,增长速度。应在续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水平;同时,遏制并逐步缩小当前的收入差距。反哺民生,让大众尽享发展红利之举,这种人性化的GDP,才是人们幸福感的坚实保障。 (四)实现由“国强”到“民富”转变需要社会实现包容性增长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就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重视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包容性增长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
“国强”更要“民富”,同样,“民富”也能促“国强”。只有包容极大多数人的利益来发展,以绝大多数国民收入为导向的改革,才能凝聚社会合力,才能形成扩大内需的制度基础。只有确定了改革的国民收入导向,才能为其他一系列改革确定标杆。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尤其要增加群众的工资性收入,才能使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十二五”规划,将“国富”转型到“民富”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步,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向民富进军的号角,催人振奋,令人期待,让人寄予厚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9 [2]刘柯,管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