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3~3.6米之间的距离为社会距离。这个观点是英国人类学家E.T.霍尔提出来的。根据人们社会交往的状况把微观社会距离概括为亲密距离(小于45厘米)、个人距离(45厘米~120厘米)、社会距离(1.2米~3.6米)、公共距离(3.6米~7.5米)四类
二、社会距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宏观和微观、客观和人为等三方面理解。横向和纵向是指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层次不同,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之间的人们因在心理沟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间隔和距离。客观和人为是指社会距离有客观环境造成的,也有主观人为造成的。在主观人为的距离方面,有的是应当加以克服和沟通的,而有的则是个体主动保持和有意拉开的。
与社会人沟通的基本方法?
1、从沟通组成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沟通的内容,即文字;沟通的语调和语速,即声音;沟通中的行为姿态,即肢体语言。这三者的比例为文字占7%,声音占48%,行为姿态占55%。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声音和行为下,表现出的效果是截然不同。所以有效的沟通应该是更好的融合好这三者。
2、从心理学角度,沟通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层面,而且意识只占1%,潜意识占99%。有效的沟通必然是在潜意识层面的,有感情的,真诚的沟通。
3、沟通中的“身份确认”,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如上司,同事,下属,朋友,亲人等,即使是相同的沟通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声音和行为姿态。
4、沟通中的肯定,即肯定对方的内容,不仅仅说一些敷衍的话。这可以通过重复对方沟通中的关键词,甚至能把对方的关键词语经过自己语言的修饰后,回馈给对方。这会让对方觉得他的沟通得到您的认可与肯定。
5、沟通中的聆听,聆听不是简单的听就可以了,需要您把对方沟通的内容、意思把握全面,这才能使自己在回馈给对方的内容上,与对方的真实想法一致。例如,有很多人属于视觉型的人,在沟通中有时会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有可能无法达到深层次的共情。
6、沟通中的“先跟后带”,无论是职业咨询,心理辅导还是一般的合作,都可以使用这种技巧。“先跟后带”是指,即使是您的观点和对方的观点是相对的,在沟通中也应该先让对方感觉到您是认可的、理解的,然后再通过语言和内容的诱导抛出您的观点。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一、 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
二、利用生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三、努力创造各种交往机会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增加交往行为方式
五、家园共建,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亲社会行为和交往行为区别?
区别在于:1.概念不同。
社会行为是指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群居在一起的动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种种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与个体单独行为相对应,是指动物与其社会相关联的行为动物对其他的同种个体所表现的行为,称为社会行为。
交往行为是德国哈斯用语。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为媒介进行交流以达到相互理解、承认,一致的行为,认为人们在社会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反应,如甲借助于某种交流符号表达出某种行为期望,乙对此以某种行为作出反应以满足甲的期望,是涉及人与人之间筅系的交往行为中交流符号的意义和交往行为是互为规定的主体间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承认、服从交往行为中共同的规则或规范,以此决断个人行为的取舍;遇有不同意见时,通过交往达成谅解协调。
2.侧重范围不同。
社会行为侧重集体行为,有组织分工,共同达成目标。交往行为侧重个体与其他个体或集体之间的沟通表现!
总之,交往行为在社会行为中起穿针引线作用,是社会行为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社会认知的五个核心经验包括哪些?
社会领域的五条核心经验:
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亲社会行为、社会认知和归属感。
自我意识:知道自己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并对此感到满意。
人际交往: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
亲社会行为: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
社会认知: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收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
归属感: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