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关于当前我国阶级斗争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

关于当前我国阶级斗争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

关于当前我国阶级斗争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关于当前我国阶级斗争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执政的共产党如何应对阶级斗争

关于当前我国阶级斗争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

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执政的共产党如何应对阶级斗争,以及如何看待阶级斗争与社会稳定、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更是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种自然历史现象

在 1848 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0 年后,在 1888 年的英文版中,恩格斯根据当时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最新进展对这一论断进行了修正,肯定了人类文明之初无阶级社会的存在,但仍强调这一论断对于阶级社会仍然是普遍适用的。可以说,阶级斗争的观点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生当中。

阶级斗争的前提是社会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级。一定的阶级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社会的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它也决定着阶级的产生和划分。虽然阶级这一概念并非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创,但他们在著作中广泛使用了这一概念。尽管没有给予阶级这一概念以明确的定义,但他们都是联系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来说明一定的阶级的。最突出的成果是马克思在《资本论》这一巨著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研究,马克思正是从三大阶级各自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这些阶级之所以成为这些阶级及其相互关系的。恩格斯在 1888 年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则专门加注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定义:「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本着同样的精神,列宁对阶级做出如下的一般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论述都表明,阶级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经济范畴,是同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经济学范畴,它不同于以收入多少来划分的阶级或阶层概念。

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也会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失去存在的条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重要著作中分析了阶级产生和消亡的条件。恩格斯指出:「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综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来看,阶级的存在与两点密切联系,一个是私有制,一个是分工。恩格斯甚至认为,「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由此可见,阶级的存在并不是一个所谓伦理问题,而是一个深刻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内在逻辑和矛盾的问题。

由阶级产生的条件可以反过来推断阶级消亡的物质条件,那就是社会生产的充分发展。只有在社会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足够的必需品,使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多余;才能大大缩短社会成员的必要劳动时间,为社会成员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同时为消除固定的旧式社会分工、为消灭阶级提供条件。否则,就如马克思所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阶级的消亡和阶级斗争的停止以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同时也是同一定的社会形态演进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前提看,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在全部生产资料为社会占有、全部劳动者无差别地占用生产资料因而消灭了私有制之后,商品和货币才会退出历史舞台,阶级和剥削才能最终消亡,而连同阶级一起消亡的,还包括阶级斗争和国家。而消灭阶级和剥削、消除阶级斗争,就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阶级斗争也就开始产生。在阶级社会中,一般来说,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同时也是政治和思想意识形态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统治阶级是阶级社会生产资料的主要所有者和社会生产的主要组织者,是占主导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而在生产方式中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阶级(他们有时甚至作为生产资料被占有),就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所剥削和统治的阶级,阶级斗争首先是在这两个阶级之间进行的。除此之外,还有统治阶级与其他阶级之间的斗争,以及这些阶级各自内部的斗争,这些斗争在一定时期可以成为社会阶级斗争的主要方面。

从阶级斗争所围绕的具体内容和斗争目标上讲,阶级斗争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以及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斗争等形式。1874 年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1870 年第二版序言的补充》中在评述德国工人运动时写道:「自从有工人运动以来,斗争是第一次在其所有三个方面——理论方面、政治方面和实践经济方面(反抗资本家)互相配合,互相联系,有计划地推进。」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指出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三个方面」及其关系,这对于我们观察现实的阶级斗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阶级斗争的这几种形式中,政治斗争可以说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政治斗争从根本上以国家政权为目标,而国家政权则是阶级斗争最有力的工具,它还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执政党与阶级斗争

面对阶级和阶级斗争,普通个人也许会有形形色色的困惑,也许会有动摇,但是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执政并有志于继续长期执政的政党,我们党对阶级斗争问题应该有科学的认识和明确的立场,不应有半点含糊。

1.执政党要切实地从理论上重视阶级斗争

执政党在理论上不能也不应该回避阶级斗争问题,这是由执政党的思想基础、阶级性质和现实的阶级斗争需要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它对于整个阶级社会都是适用的。否定这一理论,也就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必将危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实际上,阶级斗争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必要前提,否定了阶级斗争理论,也就摧毁了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的理论基础,因此资产阶级学者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家们对这一理论无不欲先除之而后快。据美国最后一任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自述,他在观察苏联演变的过程时把苏共领导人放弃阶级斗争理论作为转变的关键步骤,并把苏共领导人放弃这一理论作为与苏联改善关系的条件。

由于公开否定阶级斗争理论意味着理论上的正式决裂,这对执政党来说风险过于巨大,因此在现实中更大的危险是口头上承认这一理论而在实践上将其束之高阁。然而,一个政党不可能做到一方面宣布自己的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回避这一理论得出的必然结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采用功用主义的态度,损害这一理论的科学实质和逻辑整体,执政党的指导理论也将走向折中与混乱,失去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回避阶级斗争理论,放弃阶级分析方法,其危害在于诱使执政党忽视自己的阶级基础、模糊自己的阶级立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指引实践的旗帜。如果阶级斗争理论在执政党的理论体系中偃旗息鼓,执政党就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丧失清醒的理论认识,在制定具体政策时阶级意识就会发生模糊,在依靠谁、为了谁、谁受益的问题上就会走入歧路,在发生阶级矛盾的时候也完全有可能出现阶级立场错置的情况。而执政党在具体的阶级斗争实践中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是这个党和国家阶级性质的鲜明体现,它必然深刻影响着现实的人心向背,从而最终影响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实际上,正是当前阶级斗争多发的态势要求执政党正视阶级斗争,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历史及现实根源,认清阶级斗争的各种形式,从理论上制定处理阶级斗争问题的总方针。

由于阶级斗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执政党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发挥着「防火墙」的作用,回避阶级斗争理论也会使执政党失去对其他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意识形态的鉴别力和战斗力,从而加剧理论和意识形态阵地的丧失。在现实中,部分领导干部和党员在思想观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了阶级斗争概念,放弃了阶级分析方法,其后果已颇有显现。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被侵蚀,而剥削阶级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在中国大行其道,可以说是有恃无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被否定,政治经济学在大学校园里被边缘化,而帮助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炙手可热,宣扬资产阶级剥削有理甚至是公开为地主阶级翻案的言论沉渣泛起,频频招摇过市而没有遭到有力驳斥,在中国共产党最高党校的讲台上甚至还出现了要为马克思学说的棺材钉上最后一枚钉子的言论!在政治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保障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权利的理论被打入冷宫,各种超阶级的国家和民主理论充斥着课堂,推崇集权、权威乃至个人迷信的威权主义被大肆宣传……这种思想状况进一步发展的前景是什么?20 世纪 80 年代末苏联的教训可谓殷鉴不远。

2.执政党要在阶级斗争中明确自己的工人阶级属性

明确执政党的阶级性质,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既然还是阶级社会,那么国家不可避免地仍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的阶级性质问题仍然是一个现实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执政党并不是在社会的真空中存在,它存在于阶级社会,就必然要同各个阶级发生关系,在爆发阶级斗争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执政党对现实存在的阶级斗争不闻不问或者采取骑墙态度(从而形成独立于社会各阶级之外的表象),这在短期内也许是可行的——实行波拿巴主义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就是这样的,但从长期来看是无法持续的。

上一篇: 【文明大家谈】重视道德建设 创新社会“软”管理
下一篇: 完整准确地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