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玻璃心”了吗?心理问题怎么筛查和干预才专业?

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玻璃心”了吗?心理问题怎么筛查和干预才专业?

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玻璃心”了吗?心理问题怎么筛查和干预才专业?近来,外地一小学心理测试卷因部分内容具有诱导自杀倾向而引起家长不满,引发社会热议。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会导致孩子身心焦虑,我们应怎样开展科学筛查,

近来,外地一小学心理测试卷因部分内容具有诱导自杀倾向而引起家长不满,引发社会热议。当下,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会导致孩子身心焦虑,我们应怎样开展科学筛查,发现问题后又该如何进行干预呢?

【问题一】什么情况会让孩子变得脆弱?

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了,动不动就要闹点儿小情绪。而很多老师在学校里也经常是哄着学生,生怕一个不小心打碎了哪个娃的“玻璃心”。到底什么情况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呢?

成人教育焦虑诱发孩子身心焦虑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

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发小学的心理测试卷确实存在不严谨的内容,这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现在中小学生的焦虑情绪甚至抑郁问题是否日益严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近日,我们重点围绕全市中小学生学习焦虑、教师教学焦虑、家长对于孩子的升学焦虑三个要素,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重点抽样调查,共收到学生有效样本5589份、家长有效样本6297份、教师有效样本885份。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确实存在,但80%以上的学生学习焦虑情绪轻微,相比之下,教师和家长的焦虑程度明显要高得多。调查表明,四成以上的家长对孩子升学有焦虑,其中,初中家长对孩子的升学焦虑最强烈,小学其次,高中家长的焦虑程度相对较弱。三成以上的教师存在明显的教学焦虑,其中,高中教师的教学焦虑比较强,小学教师的教学焦虑也比较严重。

成人教育焦虑必然诱发孩子身心焦虑。对学生和学校教师的超强教育期待,催生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焦虑。亲子关系是最深刻的人际关系。家长教育焦虑情绪既有家庭内部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原因,但教育期待过高是主因。比如“初中家长对孩子的升学焦虑情绪最强烈”这一结果就说明,家长对孩子中考的结果最关注,所以也最焦虑。而教师教学焦虑的产生,主要来自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过高期待和压力,以及教师们的超强负荷。同时,这种焦虑也会催生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成人教育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焦虑,使得儿童青少年成为教育焦虑的情绪“受纳器”。而高度焦虑的家长和教师,必然成为学生情绪变化的焦虑源。这是因为教育焦虑具有传染性和负面诱导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发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一些孩子身心发展因超负荷而难以支撑,日益脆弱。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透支了孩子的精力和身心健康。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程度呈现积极变化的态势,但过重学习负担问题依然明显存在,且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学习负荷巨大。在“你觉得班里同学的学习负担情况如何”的心理投射调查中,约51.04%的学生认为,“双减”以来同学们的学习负担显著减轻和明显减轻。但31.0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同学们的课业负担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17.81%的同学认为,课业负担依然如故、日益加剧。认为“课业负担依然如故、日益加剧”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占14.54%,初中二年级学生达到23.3%,高中二年级学生高达63.64%。显然,这种陡增的学习负担和课业压力必然透支学生的精力和身心健康,导致部分学生心理脆弱。如果有外部负面的诱发因素,将容易发生心理危机和极端化情况。

此外,随年龄日增的亲子关系冲突干扰了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的亲子关系总体上融洽而积极,但明显的亲子冲突依然存在,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你和父母的关系现状如何”的调查中,76.42%的学生认为非常融洽和比较融洽,认为“基本上融洽,偶有冲突”的占18.52%,认为“经常发生冲突”的占5.07%。但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年级分布上,小学六年级为5.71%,初中二年级为9.97%,高中二年级为9.93%。这种中学阶段有所增加的亲子关系冲突,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困境和情绪波动,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压抑,干扰他们的身心健康。

所以,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脆弱问题,必须从强化成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正向情绪、积极品质和道德认知做起,消除焦虑源,撤掉“干扰器”;同时,必须进一步疏解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防止应试教育透支他们的健康;家长和教师则要多理解、尊重、包容和关爱学生,多沟通和对话,不要用片面的应试教育成绩绑架学生,减轻亲子、师生关系的冲突,这样才能让教育更加温暖,孩子们才会更阳光、更快乐。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叶悦妹_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_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介绍

【问题二】心理问题如何进行科学筛查?

心理测试问卷有很多种,如果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可以随便拿一种来使用吗?

心理量表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北京回龙观医院刘洋 孙琦

心理测试问卷是心理学研究中用到的量表,属于心理测量学范畴。科学的问卷应该是经过收集大量样本的测试结果,统计、分析,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编制而成。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应用心理测试时要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

首先,心理测试要在一个标准的环境下进行。如果是给一个群体进行心理测试,比较该群体的心理特征差异,为了避免环境误差,应该让该群体在一个相同的场所进行测试,比如在医院和在家相比,个体的紧张程度和对自我的关注度是不同的。相同的场所,相同的时间段内所得的测试结果才更具有准确性。

其次,在测试开始前要有指导语,所谓指导语是经过培训的心理测量人员告知被测试人员该问卷的测试目的、时间范围,以及其他的答题注意事项等等。被测试人答题时依据的是当时自己的主观感受,因此要减少与其他人的交流商量,即使有同样受教育经历的人对于测试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正说明了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此外,即使是用同一个问卷,不同时期对同一个人进行心理测试,所得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遵循指导语进行心理测试显得尤为重要。

再有,所有的心理量表都是有特定的适用范围。比如,每个量表适用的年龄和测试的目的不同;有的量表是适用于临床,针对一些可能被诊断的疾病进行筛查用的;还有一些量表是他评量表,他评是直接扶养人、医生或者老师等通过平时对被试者的观察和交流进行测评。如果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心理施测,要严格选用合适的心理量表,考虑施测量表的信效度、针对性和权威性、施测量表题项能否被学生理解等因素。只有用对量表,遵守操作程序才能发挥心理测量的真正作用。

心理测试的施测要遵循伦理原则。对于一个团体进行心理测试前,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允许在测试进行中随时可以退出测试。测试对象若是青少年,要征得他们本人以及家长的同意,如若在学校进行施测,也要告知老师、学校,并提前告知学生本次测试的目的,允许学生中途退出测试。

心理测试中的“敏感”题项也有其处理原则。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较成年人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答题时更容易受情绪影响,再加上社会经验的不足和认知功能的不完善,他们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提出疑问,尤其是一些关于性或者生死问题。这些问题老师和家长可能很难从客观、科学的角度解答,同时也可能会带入自身歪曲的认识从而误导了答题者,性和生死这些问题本身不会诱导孩子出现性问题或者自杀,因此在进行心理测试时需要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解答问题,这些指导和解答是基于一个中立的态度,不批判,不引导。在心理测试后要由专业人员出具心理测试报告,通过文字或者图标描述测试结果说明的问题和意义,并且严格管理心理测试报告。

心理测试结果“仅供参考”。心理测试结果要交由专业人员进行解读,对于一些健康筛查量表,要将结果异常的人员转介给具有资质的心理治疗师或者精神科医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综合专业人员的访谈结果确定被测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尤其是针对学生群体的施测,不能仅凭借一份量表结果轻易给被测人员下“诊断”,这就需要学校与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或者医院进行合作,而不是直接把异常学生推到医院去。

总之,政府、学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选对量表、用对量表是关键,它可以成为增进学校、家长和社会联系的纽带,同时可以为青少年搭建起心理服务体系,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但归根结底,量表只是测量人们心理特征的工具,它是一个描述和预测的过程,切不可因一个心理测试的结果做诊断或者给异常结果的人扣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

【问题三】学校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按照教育部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学生咨询与求助需求。那么,学校会怎样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呢?学生和家长能接受吗?

上一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回答六个关于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
下一篇: 第六章 社会互动.ppt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