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涨知识!山东省版课堂笔记——政治常识(3)

涨知识!山东省版课堂笔记——政治常识(3)

涨知识!山东省版课堂笔记——政治常识(3)第一部分政治常识 政治常识3 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对立史观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部分 政治常识

政治常识3

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对立史观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具有两大缺陷:只思想不物质;只个人不群众。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同时也有相对独立性。

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基本要素包括:①劳动资料;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社会形态是又称社会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考点三、社会发展动力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革命的实质: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改革

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考点四、历史创造者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①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③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④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考点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正式命名,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八个明确【思想层面——重点讲怎么看——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目标。

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基本方略:

十四个坚持

【行动层面——重点讲怎么办——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个中心】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个全面】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条件】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位一体】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第一次得到了确立: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考点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考点七、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企业的利润分配方式即“四马分肥”(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前);“定息”(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八、社会主义建设初探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国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7考编制山东咨询群!

有需要小伙伴的速戳加群哦~

17考编制山东咨询群:814931070

上一篇: 2016考研政治: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下一篇: 中国近代历史分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