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邢斐,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主体性存在的本质方式而引发的主客体互动的逻辑必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明晰其价值的生成、主客之间的关系及把握价值的实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哲学层次的合法依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价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价值;生成;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解决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们自觉行动的目的性之间同一关系问题的回答,能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以其特有的实践形式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更迭中演绎着自身的价值逻辑[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在依据,是对其作用和意义的哲学追问。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蕴涵
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对主客体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的揭示。它所表征的是一种主体需要与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之间的满足关系或意义关系。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这也是‘价值’的种概念。”[2]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瓦格纳的“价值概念的推论”,他认为人们对外界物的需要关系是在实践关系中产生的。这也就是说,价值的形成不是自然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之中基于价值主体自身利益需要的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主体性存在的本质方式而引发的主客体互动的逻辑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满足价值主体对于思想品德需要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含义。
1.价值主体本身的价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确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在哲学话语中,价值具有属人性,是一种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标准的主客体关系。因此,主体通常是指对客体展现认识和实践意义的人,人即主体,主体即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学的视阈中,把教育过程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同参与的主体之间的一种互动,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它的价值主体理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人,服务于人,发展于人。这里的“人”既包括独立的个体人,也包括由无数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价值主体的内在尺度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理内核。“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关键问题,也是价值主体的内在尺度。在任何价值系统中,主体和尺度问题决定着其他价值原则和价值取向,居于统率地位。正是由于价值主体的内在尺度,才为价值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坐标和教育向度。
2.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所谓客体是指主体需要的对象,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处于被动和被支配性的地位。追本溯源,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它是统治阶级利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维护和实现阶级统治的必然结果,它也是个体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来说,其价值客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过程中所提倡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功能与属性上看,它对于价值主体来说具有外在独立性,对价值主体的作用是客观的,它不因价值主体的改变而改变;从内容与结果上看,它是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转化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价值客体的某种性质或功能对价值主体需求的满足,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效用是正相关的。这就是说,主体的需要意愿愈强烈,客体就在相应的程度上满足主体的需要价值就愈大,反之亦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不仅内在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客观基础。
3.衡量需要价值的高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解决人的道德需要、信仰需要等精神需要为出发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理性的生成以人的需要为基本前提[4]。需要是生命有机体区别非生命有机体的重要标志,是生命存续的前提和表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源。作为“需要”本身也有价值高低之别,衡量需要的价值高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第一,是否坚持需要的多样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是多重多样的,对需要的层次也有所不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价值主体的多元需求。第二,是否坚持需要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同,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有所不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当下社会,立足现实的个人。第三,是否坚持需要的发展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是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判断,因此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和传播力,使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
“价值,从生成的角度看,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客体中的对象化,客体的价值属性实质上是体现和凝聚在客体中的人的主体属性。”[5]价值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的基本方式。社会主要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起决定作用,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作为价值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向往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过程中,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矛盾运动是其生成的内在动力,它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1.价值主体的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提供了牵引力。现实的“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人是一切价值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价值世界的核心。需要是所有生命体的生存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产生于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教育实践,之所以能够展开正得益于人的需要这一本性使然,价值主体的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提供了方向力。需要讨论的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角度出发,同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在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同,其个体需求是有区别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二者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
对教育者而言,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一方面,社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价值规律向不同领域极具渗透和蔓延之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遭到侵蚀,人为“异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无形之中给教育者带来了压力。职业现实的无助与职业角色成就相互碰撞给教育者带来了职业倦怠与心理压力,他们亟需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能力和才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教育者自身的生存现状与工作环境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的认知偏差,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有些教育者倾向于深邃的理论思考而忽视了宏观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教育者却只专注于微观教育实践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需求,机械盲目地给自己贴上职业角色标签,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工具性角色与理想型角色的冲突。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理念,创新教育者队伍选拔、考核、任用的体制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产学研齐头并进发展,建设学术共同体,为教育队伍发展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学术环境。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内化与外化作为人的思想接受的两种状态表征着受教育者对于思想和行为能力提升的需要。一方面,“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6]思想是支配行为的源泉,是对客观对象的能动反映。人的思想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它是在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中丰富和发展的,是在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感性与理性认识之间不断运动、不断修正、不断累积的一种螺旋式上升过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一种最优活动,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另一方面,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把思想付诸于实践,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一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体现在他对需要的满足和实现程度上,这种需要的满足也是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依次递进的,在需要被不断满足的进路上个人的实践行为也不断超越发展。
2.人的主体性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提供了内驱力。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海德格尔认为,主体性构建了主体。主体性表现为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如人的自主、自觉、独立性、超越性等,它反映的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由本性。
第一,人的主体性摆脱了人是世界的附庸和工具,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立自主性。一切为了人、尊重人、依靠人、形塑人、解放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价值取向,它要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凸显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发挥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释放人的个性,促使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人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人的自主精神更加突出,社会活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第二,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规定,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全部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7],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8]。首先,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在表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在这些关系之中通过普遍交往和实践,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能力,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劳动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存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9]最后,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表现和本质,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劳动活动的不断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3.教育内容的变迁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提供了推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为社会主义国家时期,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舆论引导和说服教育对人民进行价值引领,使人们知晓“三大改造”在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和以和平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把“疏导”正式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方针,大力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10年的曲折探索,党和国家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对于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意义,所以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民主法治和纪律教育。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
三、在互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把握价值实现的现实状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把握价值实现的现实状况时我们应认识到价值实现的长期性。一方面,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优秀的教育思想具有“保值”性,即它可以穿越历史的长河,经过时间的荡涤依然历久弥新,例如古代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在和各种思想交锋中得以保留,并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同时有些教育思想具有“增值”性,即它的思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丰富和发展的,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种思想“增值”性的最好体现,从邓小平理论开始每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会对它加以继承和发展。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就教育者而言,在价值多元和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今天,人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即使人们当时接受认同某种思想观念,但并不代表永远认同,因此教育引导不能急功近利,只图短期效果,应当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
2.明确价值实现的目标体系。既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就应当针对价值实现的不同方面,明确价值实现的目标体系。第一,明确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理想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现实目标是与价值主体近期的阶段性发展相联系的,它直接关系到价值主体现阶段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理想目标是在现实目标基础之上面向未来发展的关乎价值主体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思想境界升华的理想要求。第二,明确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体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思想、政治、心理等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体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则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因此,我们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坚持整体发展的目标理念,统筹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同步实现。
3.完善价值实现的需要系统。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主体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价值主体的合理需要,做到教育内容与个体需要的相契合,努力完善价值实现的需要系统。一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提供了新视阈,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教育内容不能丢、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不能偏的基础上,拓展心理健康、网络安全观、国家观、文化观、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内容,要把握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价值导向和发展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同时,我们应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健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使其变得更加科学权威、公开和透明,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要深刻把握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和有效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成为育人实践的‘有效武器’。”[10]二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更加突出人文关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既能防止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倾向,同时也能使受教育者的内心价值需求得到最大满足。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也要关注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压力方面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做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实现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全面和谐发展。
4.优化价值实现的教育环境。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而且人的思想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如今,环境的复杂性、开放性、虚拟性进一步增强,它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的同时,使得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优化教育环境。一是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渗透,消除西方“普世价值”和文化价值输出的不良影响,努力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二是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观环境,必须旗帜鲜明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整合社会思想,坚持以正面为主的舆论宣传,弘扬文化主旋律,及时批判和消除不良舆论及其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三是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恰到好处的人际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同时也有利于个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提高自我认识,满足自身需要,能有效促进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内化进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