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网络社会学》课件网络社会.ppt 26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网络社会.ppt 26页

《网络社会学》课件网络社会.ppt 26页《网络社会学》课件网络社会.ppt,网络与社会发展 课程介绍 采取专题讲座形式,32学时预计共讲授8个专题,其中1-2个专题由同学自行讲授。 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网络社会发展 课程介绍 采取专题讲座形式,32学时预计共讲授8个专题,其中1-2个专题由同学自行讲授。 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课堂表现、考勤等组成,期末考试采取小论文撰写的形式考核。 专题一览(暂定) 网络社会 网民:身份与行为 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虚拟社区 互联网与民主 网络文化 网络经济 网络社会的社会问题 专题一 网络社会 主要内容 一、互联网发展历史 二、网络社会的概念解析 三、网络社会的社会学解读 四、网络社会的基本特性 五、网络社会的空间构成及其技术张力 一、互联网发展历史 互联网(Internet),半音译为因特网,就如国与国之间称为“国际”一般,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则可译为“网际”网络,又音译“因特网”或者“英特网”,是指在APPRA网基础上发展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互联网络。 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分组交换的研究。 196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出于冷战考虑创建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

阿帕网将西南部的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有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到1970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圣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加入进来。 到1972年1月,史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入进来。紧接着的几个月内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兰德公司和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 1973年ARPA网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 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创建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互联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 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1995年随着网络开放予商业. 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1990年代,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在1991年8月,在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瑞士创立HTML、HTTP和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最初几个网页之后两年,他开始宣扬其万维网(World Wide Web)项目。 在1993年,Mosaic网页浏览器版本1.0被放出了,在1994年晚期,公共利益在前学术和技术的互联网上稳步增长。 1996年,“Internet”(互联网)一词被广泛的流传,不过是指几乎整个的万维网。 1986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实施了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大幕,于1987年9月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连通了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 1990年10月正式向互联网网管中心登记注册了我国的最高域名“CN”,从而开通了使用中国自己域名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此后,更多的单位开通了互联网的电子邮件。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仅仅几个电子邮件转发系统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从1994年开始,中国开始全方位融入互联网,最终成为互联网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1994年中科院正式接入因特网称CSTNET,1995年邮电部接入因特网称中国网Chinanet,原国家教委接入因特网称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1996年电子部接入因特网称中国金桥网ChinaGBN,形成了中国的四个主要接入网。

1996年中国开始商业试运行因特网,这年底北京已有30余家因特网供应商。1997年因特网开始向全国发展,当时(1997年10月)全国的上网用户62万、上网计算机总数为29.9万、网站总数为1500。 网民数量 4.2亿人 宽带网民数 3.64亿人 网站数 279万个 国际出口带宽数 998,217Mbps IPv4 2.5亿个 域名数 1121万个 (截止日期 2010年6月30日) 二、网络社会的概念解析 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还是网络社会?(cybersociety) 前者是指作为一种新社会结构形态的网络社会,后者是指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二者涵义有相当差异。 network society “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上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虽然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它时空中,新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网络化逻辑会导致较高层级的社会决定作用甚至经由网络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利益:流动的权力由于权力的流动。

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它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卡斯特,2001a)。 卡斯特将这种社会形态称作为“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中的“网络”(network)并非是指互联网(internet)或者电脑网络(computer network),而是指“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nodes)”,而“什么是具体的节点,根据我们所谈的具体网络种类而定”(卡斯特,2001a:570)。 卡斯特所言的“网络社会”实质上是指以新的信息技术作为物质基础的信息化社会中的一种共有的社会结构形态,这样一种结构形态是与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等社会结构形态相对应的,而“网络社会”所蕴涵的“网络化逻辑”(networking logic)正是信息化社会(informational society)的关键特色和基本结构(郑中玉等,2004) Cybersociety “网络社会”是在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发展和整合中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社会,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另类空间”。从本质上看,网络社会是一种数字化的社会结构、关系和资源整合环境,其关系网具有虚拟特征,但最终网络社会是一种客观现象(戚攻,2002) 信息化社会(informational society)、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与赛博社会(cybersociety)的关系(郑中玉等,2004) : “信息化社会” 强调的是当前社会转型的特征,即新的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的渗透。

网络社会则指的是许多信息化社会共有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特征是超文化和超民族的。“网络社会”只是信息化社会的“结构类似性”或关键特色之一而已。 赛博社会是网络社会的逻辑“缩影”(卡斯特语),也是一个已经具有独特“实在”的社会场域。三、网络社会的社会学解读 社会:具有意识的先验性个体之间的互动,相互传递彼此可以理解和想象的象征符号(信息),形成普遍性。 网络社会:遵循同样逻辑。 互联网的社会性张力:频率、信息量、自

上一篇: 提前退休政策出台,五种人可以提前退休,明年事业单位提前退休
下一篇: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