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费斯廷格创立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之后不断有新理论出现,使社会比较的领域扩大了。
1.不明确性与社会比较
一船说来,不明确性的存在,往往会导致有关的社会比较。但是,并不尽然。如果事物的木明确性与自己的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则不可能引起相应的社会比较。有的事物虽然与自己有关,但一涉及到这个事物,就会引起痛苦、恐惧等不良情绪,因而主体宁可回避这个事物,不愿进行有关的社会比较。由此可见,不明确性与社会比较的关系是有条件的。
2.自我评价与社会比较的功能
人们往往借助于社会比较而进行自我评价,借以确认自己的属性。这叫做白我评价的社会比较。社会比较具有双重性:它不仅在于确认自己的属性,而且还包含着主体的积极愿望,即希望得到肯定性情感的游足。能力比较中的“向上性动机”,就是这种倾向的积极表现。有人提出“自我增进功能”的社会比较,也是强调自我评价社会比较的双重性作用,认为主体即使已确认自己的某种属性,但还要借助于这种社会比较,获得肯定性情感的满足。伯超非议的人喜欢跟比自己较差的人相比较,这种倾向实际上是社会比较的自我增进功能的消极形式的具体化。
费斯廷格认为“自我评价的物理手段不能利用时,就出现社会比较”,这一看法未必要当。有关的社会比较的事实证明,即使人们通过物理手段确认了事物的属性,但他们还要利用社会比较再予以确认,以达到某种积极性期望的满足。可见社会比较的领域扩大了,使其具有普遍性。
3.与不同的他人比较
费斯廷格认为“社会比较主要是和自己类似的他人相比较”,这是不全面的。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所进行的社会比较,一方面以类似的他人为比较对象,用以确认自己与他人相类似的属性,这是主要的千种社会比较;另一方面还可蹬不同的他人相比较,从反面确认自己的屈性,以提高自我评价的可信度,同时有利于自己社会行为的发展,.这是一种辅助性的社会比较,明智的人善于把这两方面的社会比较结合起来,以完善自我评价。
4.暂时比较和团体间比较
社会比较过程理论研究的是某一时刻自己和他人的比较,亦即个人间横断面的比较。艾伯特(S.Albert)认为个人间横断面的比较可能转变为个人内纵断面的比较,据此他提出暂时比较的概念。我们把自己看成认识对象,这是通过和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价自我意见、能力等属性,显然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可是除此之外,为了自我概念的明确化,有必要超越时间而形成自我同一性,使现在自我、过去自我。将来自我统一于社会生活之中。艾伯特认为,在自我同一性所形成的基础中,含有现在自我的属性同过去自我、将来自我属性的比较,可见个人间比较能够转变为个人内比较。因此,个人间比较是暂时比较。当自我不能获得实际的客观证明时,就想通过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的比较来了解自我同一性,于是和观在自我相类似的过去自我就容易造作为比较对象,进行个人内比较。
泰费尔(H.Tajfel)提出了团体间比较。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至少必须属于一个团体,所以我们的自我概念有一侧面受自己所属团体的属性所规定。泰费尔把自我概念的这种侧面称为社会的同一性,并认为自己历届团体的属性是通过和别的团体相比较才能明了,历以团体问比较对社会同一性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把费斯廷格的同一团体内个人间比较扩大到团体问比较,使更有可能把社会出较扩大到整个社会心理学领域来探讨。
二、社会比较的普遍性
现在,更多人用社会比较的观点来探讨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认为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改变都与社会比较相联系。这就是说,社会比较带有普遍性。入们通过社会比较觉察到社会行为发展的方向性,从而有意或’无矗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加强对社会的适应;如果社会已无法适应,则采取革命行动,对社会加以变革,因而发展新的行为,适应新的社会。由此看来,社会比较确实能作为一种内驱力,促进主体行为的发展和改变,从而作用于社会。
1.态度的变化和传播
团体内存在着很多与自己的态度和意见相一致的他人,通过有关的社会比较,提高了主体对团体的妥当性的确认,从而增进团体成员的态度和怠见一致化,并形成强有力的团体规范,产生一致性压力,这是改变态度和行为的一种群众性动力。团体成员也是通过社会比较,发现自己跟他人的态度和意见不一致,因而可能引起如下诸种社会行为:(1)对这种他人进行有关伪传播,试图改变其态度;(2)或改变自己的态度,愿这种他人保持于致;(3)如这种他人一直跟自己相异不和,则对其疏远,甚至加以排斥。
2.团体内的竞争
团体内的竞争,实际上是能力的竞争。这与有关的社会比较相。联系。在进行能力比较时,“向上性动机”起着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往往选择略胜一筹的他人作为比较对象,并追求超过他人。如果缺乏这种社会比较的动力,也就很难展开团体内的竞争。
3.人际的吸引和反感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的吸引与反感,是通过相应的社会比较面产生的。在人际比较中确认他人与自己的类似性大,则他人对自已有吸引力(院力);如果他人与自己少有、甚至没有类似性,那么就会对他产生反感,跟他疏远,甚至排斥他。
4.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在正式群体内的交往过程中,由于意见、馅感、性格、能力等‘的社会比较,使一些人彼此的类似性得到确认,因而他们自然而然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非正式群体。由于他们经过充分的社会比较过程,从而彼此在很大程度上确认了非正式群体借以形成的类似性,所以这种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甚至超过正式群体。
5.对社会事件的评价
在评价某一社会事件时,经过个人间的社会比较,受到有关的他人社会比较的影响,而主要决定于个人内社会比较,其中包含主体66经验、观点、立场、方法等因素的影陶。因此,个人对莱一寥件的好价,实际上往往是个人和他人社会比较综合的结果。
总之,任何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改变,都与社会比较相联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