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使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考点】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时政链接】
(节选自《求是》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我国古人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强调的也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如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西汉刘向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宋代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代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等等。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根本的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
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不能心猿意马、犹豫不决,要坚定不移坚持。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知识结构】
考点一实践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活动。
【原理解读】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
【原理解读】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社会性活动,个人的实践活动并非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感性的活动,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实践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
(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类型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体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原理解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次,……
【疑难辨析】
人的认识是来源于实践,还是来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人的认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科学研究,都是……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疑难辨析】
区分认识的目的和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重点突破】
1.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
2.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考点三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原理解读】
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
4.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
【知识拓展】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统一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认识, 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2)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统一的
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 二者之间又相互依存, 存在着统一的关系。
首先,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①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是说, 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任何社会集团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认识上或行动上的失误,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正确的科学见解而毫无错误。人类认识的发展表明, 后一代人总是要纠正前一代人的错误的, 纠正错误的过程, 就是真理同谬误相比较的过程。
……
其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① 真理转化为谬误
真理转化为谬误主要有三种情况:
A. 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
真理同谬误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要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
考点四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永远不会停止……
【知识拓展】
1.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如图示)。
2.意识与认识的关系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
【典题探究】
1.(2020·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是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会标,会标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的剪纸艺术和印章文化,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大会主题相呼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受好评。这表明
①优秀艺术作品总是要反映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
②主体的知识和审美观对艺术创作有深刻影响
③艺术作品表达的是创作主体的理想与情感,不具有客观内容
④审美标准具有客现性,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因时代变化而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2.(2020·新课标全国卷Ⅱ)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人
③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④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12.(2020·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较简单,主要包括病原学特点、病例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发现与报告、治疗等方面内容。第3版方案细化了中医治疗方案等内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形成了包括13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
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辩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盖诊疗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推广使用,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中医药还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中方专家线上线下与日本、韩国、意大利、柬埔寨等国专家分享救治经验,将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译成英文并发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与世界各国共享。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
……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认识论原理分析“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知识限定范围为“认识论”。材料中“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个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13.(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期,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防控工作十六字要求,科学防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武汉封城到各地实行各种隔离措施,再到在武汉设方舱医院,从湖北将CT影像纳入诊断标准到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诊疗方案,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科学精神。最初研究人员对新冠病毒肺炎认识不够,认为“人不传人”。后来这一结论遭到专家质疑,通过复盘425例新冠病毒肺炎病例发现“人传人”现象。这一发现推动全社会迅速采取更严格的隔离措施,对防止疫情扩散蔓延起到关键作用。科学精神中很重要的是批判和质疑。爱因斯坦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理论,随后量子力学又进一步颠覆了原来爱因斯坦深信的决定论观点。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是演进的,没有永远不变的权威,所以科学非常需要质疑,需要审慎的批判精神。
树立科学精神,追求真理需要批判和质疑精神,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加以说明。
……
【解析】
本题注意设问的要求,是用真理的知识说明“批判和质疑精神”,可从为什么存在批判和质疑现象、如何对待批判和质疑、批判和质疑精神对真理发展的作用方面进行分析。
……
从批判和质疑精神对真理发展的作用方面: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有批判和质疑,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认识和发现真理。
可提供完整电子版
罗老师↑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