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探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探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探析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等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从而不可避免的触及到了社会发展中最深层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构建出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主流价值观,促使中国社会风貌焕然一新,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思想保障。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构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流价值观构建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少数剥削者主宰国家、统治人民的历史宣告结束,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也由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政党转变为掌握新中国政权的执政党,此时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即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使其有条件利用报纸、刊物等媒介在全国范围内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

(二)相互矛盾的价值观交织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中国社会性质、政治力量发生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状况,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导致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出现,呈现出以各自利益为主体的价值观。此外,新中国刚刚成立,多数人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辉煌业绩,强烈拥护党的领导,但同时也有少数的既得利益丧失者敌视新政权,蔑视社会主义。还有小部分中间群体,不太了解社会主义,对刚建立的新政权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存在怀疑,对社会主义前途不信任。针对这些情况,共产党意识到只有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解决思想混乱的局面,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三)解决社会重建中的矛盾和问题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除了经济上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以及政治上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社会上旧中国的遗毒还需要进行彻底的治理。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关,与管理者有关,更重要的相关因素就是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娼妓、烟毒以及旧婚姻制度千百年来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社会风气不断恶化,为了解决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树立新的道德意识和社会风尚,确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已势在必行。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基于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现实社会的历史考察,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需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1951年,《中共中央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到:“我们党是领导着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民的党,必须经常向各界人民正确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在目前的各项主张。”[1](P.75)自此,党和政府面向社会不同的阶层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现对社会的思想整合,促使人们尽快形成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认同感。“在理论教育方面:领导或推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包括爱国主义的宣传),领导或推广对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1](P.77)党中央的号召得到积极响应,各地纷纷设立马列学院和党校,为宣传马列主义提供了可靠的阵地,并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宣传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教材。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中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确立了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在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日渐完善,扫盲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的政治觉悟逐渐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也逐步显现。

(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理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没有改变,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是使革命继续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此外,在1950年2月6日《人民日报》中提到:“现在我们工人阶级站上了国家主人的地位了。我们应该使国家面目一新……领导人民一直走向我们理想的幸福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们必须做到而且一定能够做到的。”[2](P.109)“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就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3](P.31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前提,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度保障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只是一个前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环节,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大势所趋,大多数人积极地接受改造。在1955年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全国工商联执委会议开过后,各地敲锣打鼓热烈响应。

(三)以保家卫国、投身新中国建设为主要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顽固的采取“反共”立场,企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台湾海峡,并将战火燃烧到了鸭绿江畔。在兄弟邻邦处于危急存亡、我国领土主权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际,中共中央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决定以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到朝鲜境内作战,力求打败侵略者。在国内,广大青年学生纷纷参加志愿军和干部军事学校,他们以话剧、快板等形式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家喻户晓。工农群众努力增产支援前线,社会各界还自发的为前线捐款捐物、捐飞机大炮,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经过中朝军队三年的浴血奋战,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在抗美援朝结束后,新中国的建设又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在这段期间,海外学子纷纷回国,报效故土,这其中包括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以及中国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留洋科学家,没有贪图国外的优越条件和外国的威胁,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足以体现出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他们事业发展的推动力,为中国的发展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以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观

在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2](P.6)周恩来还强调:“提倡勤俭朴素的作风,反对资产阶级的铺张浪费思想。”[1](P.173)“为人民服务”不仅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必须奉行的“宗旨”,而且写入了宪法,成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逐步形成了勤俭建国、建设节约型国家的指导思想,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随着增产节约运动的深入开展,各地都揭露出了触目惊心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问题,增产节约运动由此升温为“三反”运动。在对人民服务意识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继承的同时,解决旧社会的遗毒问题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重新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开始有步骤的铲除娼妓、烟毒以及封建婚姻制度。中国政府集中封闭妓院,对妓女进行教育改造,严厉打击贩毒,全面禁毒,颁布《婚姻法》,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娼妓制度和烟毒痼疾被铲除,人民的生活变得健康向上,男尊女卑思想逐渐淡化,租妻、童养媳等落后的婚姻形势几乎绝迹。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的历史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无论是对新中国成立还是当今的社会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需要一种价值观领导全国人民,以稳定社会秩序,稳定人民飘摇不定的社会心理,要让全社会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只有这样,万众一心,才能稳固新生的政权,才能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完成各个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统一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可以说是当时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的精神动力,全社会都以这种价值观为依托,改变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旧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恶劣风气得到了洗礼,从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变,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当中,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三)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体现了我们党在早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的重大认识,是建立在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环境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思考和整体把握基础上的创新。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相似之处,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流价值观的不断升华和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上一篇: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的飞跃
下一篇: 现代社会男人女人更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