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小康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辉煌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大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治理 制度优势
【作者】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Xie Fuzhan
Abstract:"Moderate prosperity" is a social ideal pursu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assiduously for thousands of years.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especiall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ontinuously deepened its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practice,and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Finish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s a key step in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bringing strong vitality to scientific socialism of the 21 st century,and greatly expanding the path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The great practice of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适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顾和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渊源及含义
“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但是,长期以来,受生产力落后和私有制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小康”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确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
“小康”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康”意为“安”,“小康”即“小安”,原意为召穆公劝周厉王“小省赋役而安息之”,即减少赋税徭役可以使人民得以喘息,生活安定。这里的“小康”主要指百姓的生活状态。
至汉代,“小康”从百姓的生活状态演变为儒家提出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描述了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此后的典籍中也出现过“小康”一词,如《三国志·吴书·赵达传》裴松之注曰:“自中原酷乱,至于建安,数十年间生民殆尽。比至小康,皆百死之余耳。”唐代《大历八年夏至大赦文》记载:“关辅之内,农祥荐臻,嘉谷丰衍,宿麦滋殖。闾阎之间,仓廪皆实,百价低贱,实曰小康。”《旧唐书·牛僧孺传》中有奏曰:“臣等待罪辅弼,无能康济,然臣思太平亦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上无淫虐,下无怨讟;私室无强家,公议无壅滞。虽未及至理,亦谓小康。”明成祖朱棣重视发展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曾言:“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这些史料中出现的“小康”基本延续了上述两个层面的含义。而且,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两个层面都不矛盾:只有经济社会取得较好发展,百姓才能生活安定。
“小康”描述社会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平稳发展,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相对安定,文化受到重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古人对“小康”的构想还包含了“安民”“保民”“利民”“富民”等重视民生的思想,为当代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并非终极目标,而是阶段性目标,它为追求更高的“大同”世界创造条件。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私有制的历史条件限制,无论是“小康”还是“大同”世界,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更多体现为人们的美好愿望。
(二)新中国成立后小康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整个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在短期内完成了土地革命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964年,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从零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劳动保护、合作医疗和住房保障等惠民制度,民生保障事业得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充分意识到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小康”概念。“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谈道,“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4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将“小康”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是对“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战略的创新性继承,更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也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目标确定为党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三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到1990年底,在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水平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定义。“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自此,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于2000年超额完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
然而,此时的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七大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新的时代内涵。“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在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进一步战略部署。“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全面建设”与“全面建成”虽一字之差,却蕴含着内涵的深刻变化。“建设”体现为过程,“建成”则体现为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清晰擘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其之后党和国家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从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方面,为在更高水平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国发展新蓝图。《建议》积极回应亿万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首次提出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提出了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动指南。
全面小康的核心要义是“全面”,体现为“五位一体”的全方位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建共享的小康。我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没有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关键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着力转方式、补短板。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尽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尽力补齐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领域等突出短板。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点更具现实意义。
综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小康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从“实现温饱”到进入“小康生活”,到“全面建设”,再到“全面建成”,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不断发展,目标越来越明确,内涵越来越丰富,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证明,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变化,符合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深刻反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邃认识和准确把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