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 《商场现代化》2009年4月(上旬刊)总第571期热 点 分 析心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统筹城乡的关键结合点和最大难点。农民工社会心态是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重要表征,不仅关系到农民工的城市生存状况,关系到城市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决定着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因此,研究农民工社会心态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笔者对在Z市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66份,回收率为93%。一、当前河南省农民工社会心态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本调查问卷共分为基本信息、个人认知、阶层认知和社会认知等四个部分,相关调查统计分析如下:1.个人认知个人认知是农民工社会心态调查的基础,主要包括信仰认同、法律认同、政策认同、道德认同和未来认同五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等)认同方面,河南省农民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比例为48.5%,无信仰是32%,宗教是15.8%,我国农民工整体信仰危机。
在政策认同方面,在与当前与农民工直接相关的政策方面,81.2%的农民工对相关政策持肯定态度。在法律认同方面,在“当您或您家人的正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您会首先选择下列哪一种方式解决?”问题中,39.8%的人回答了“告上法庭,通过法律途径解决”,18.4%的人倾向“忍了算了,息事宁人”,12%人倾向于“自己找关系协调解决”,说明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意识普遍低。在道德认知上,在“您感觉,从总体上看来,当前我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状况如何?”的问题中,只有49.2%的人持肯定的态度。在未来认知上,82.7%的人认为,未来5年内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将会有“很好”或者“较好”的发展前景。2.阶层认知阶层认知主要考察农民工对自己阶层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压力、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感受。在社会地位方面,在“您认为,当前我国农民工受到歧视的总体状况如何?”问题中,80.1%的人认为农民工依然受到歧视。在社会责任方面,在“假如河南省部分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为此政府组织捐款。您会怎么做?”问题中,62.4%的人选择了“主动捐款”,说明农民工整体社会责任感较强。在社会压力方面,调查显示,78.2%人认为,当前河南省农民工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和生活等压力。
在社会安全感方面,农民工的社会安全感较低,有63.8%的人认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够安全。在社会公平方面,只有42.5%的人认为,当前农民工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与社会给予他们的回报是“很公平”或“较公平”的。3.社会认知方面在良性社会心态方面,对科学的认同度是87.2%。在对“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人生”的认识上,84.6%的人给予肯定。在爱国心态方面,87.6%的农民工做出了肯定回答。民主的认同度为87.2%。在诚信认同方面,有85%持肯定态度。在节俭方面,89.5%的人持肯定态度。在进取精神上,有87.6%的农民工具有竞争意识。在非良性社会心态方面,有77.8%的人,认为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办事大都需要跑关系送礼”。86.8%的农民工认为,当前我国的腐败已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已经造成了干群关系高度紧张。在“当今社会的富人,不少是‘不仁而富’,‘为富不仁’”问题上,赞同比例达到74.9%。在“当今社会,‘人情似水,世态炎凉’”问题的认识上,81.2%的人持肯定态度;在“在市场经济下,‘金钱至上’,‘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的认识上,认同率达到84.2%。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者常乐’”问题认识上,赞同的比例高达72.2%。
在“人的命,天注定”的认识上,45.1%的人给予了肯定回答。二、当前Z市农民工社会心态的总体特征与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总体上看,当前Z市农民工的社会心态趋向良好状态,但也暴露出很多严重的问题,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当前农民工社会心态分析:基于Z市的问卷调查[摘要] 心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农民工社会心态和谐状况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对Z市农民工的调查问卷有限分析,本文认为,当前城市农民工心态呈良性总体和谐、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感依然很强、社会安全感很低、阶层矛盾依然突出等矛盾,因此,应该进一步落实农民工权益保护政策,消除政治性歧视和社会排斥,加大与农民工有关的城市社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安全与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的教育和宣传,唤醒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感恩意识,帮助农民工树立城市主人观念,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关键词] 农民工社会心态和谐王园园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80《商场现代化》2009年4月(上旬刊)总第571期热 点 分 析1.总体特征第一,趋向和谐。从调查情况来看,在个人认知上,当前Z市农民工对相关政策的认同率(81.2%)、未来的认同率(82.7%)超过80%,为非常和谐状态,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率(48.5%)、道德的认同率(49.2%)接近50%,为较为和谐状态,而对法律的认同率只为39.8%,具有较不和谐特征,在阶层认知上,农民工的社会责任感较高,认同率达到62.4%。
在良性社会认知上,科学的认同率(87.2%)、知识认同率(84.6%)、民主认同率(87.2%)、诚信认同率(85%)、勤俭认同率(89.5%)、竞争认同率(87.6%)等都超过80%,为非常和谐状态。这些数据表明,随着近年来我国保护农民工权利和利益政策的相序出台,当前Z市农民工的社会心态从总体上是趋向良好的,具有比较和谐的特征。第二,差异性。随着农民工内部的分化,农民工的社会心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年龄、政治面貌、家庭收入差距、打工时间长短等因素,都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社会心态。以个人认知为例,马克思主义信仰随着年龄变化最大,青年农民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最低,在政策认同上,党员与非党员的认识差距很大,党员对政策认同高达到95%,而非党员认同度只有81%。党员对法律的认同也非常明显是63%,而非党员对法律的认同度只有40%,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未来信心。这种现象在阶层认知和社会认知都体现出来,表明当前Z市农民工的社会心态分化和多元性较大,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三,不平衡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工的社会心态呈现不平衡性,在个人认知上,对政策和未来的认同度较高,都超过了80%,而对法律、马克思主义信仰等认同度相对较低,都低于50%。
在社会认知方面,对社会责任的认同较高是62%,而社会歧视感、社会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等相对较低,依次是20%,37%和43%。2.突出问题第一,社会排斥感很强。在社会歧视感方面,80.1%的人认为农民工受到歧视,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歧视感越低,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歧视感最高,达到95.2%。家庭收入越高,社会歧视感越强,家庭上等的农民工歧视感为85%;打工时间越长,社会歧视感越强,打工时间达到3年~5年的为83.3%。第二,社会安全感很低。社会安全感比较低,62.8%的人认为,城市农民工“很不安全”和“较不安全”。其中,在各个不同变量中,年龄在30岁~39岁之间的不安全感最强,达到69.8%,党员的不安全感最强,为73.7%,文化程度越高,不安全感越强烈,专科以上的不安全感达到63.8%,家庭收入越低,不安全感越高,家庭收入下等的为62.8%,打工时间越长,不安全感呈递增趋势,5年以上的达到72%。第三,阶层矛盾依然尖锐。从调查分析看,在调查的各个阶层中,农民工的仇富最为强烈,达到74.9%,远远超出社会各个阶层总体的64%的比例,其中,年龄越小,仇富心理越强烈,30岁以下的仇富心理达到81%;而共青团员的仇富心态最高,达到81.7%,文化程度越高,仇富心理越强,专科以上的仇富心态为79.2%;家庭收入越高,仇富心理越强,家庭收入中上等(含上等)的为91%。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仇富心态的人群逐渐呈现精英化的特征。第四,良性社会心态有待提升。从问卷总体分析情况看,社会各个阶层对八种良性心态的认同程度是比较高的,平均超过90%,(科学心态认同率93.6,知识认同率82.5%,爱国认同率95.2%,民主认同率87.9%,公正认同90.1%,诚信认同率90.7%,、勤俭认同率93.6%,、竞争认同率90.2%)。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农民工对良性社会心态的认知还相对较低,农民工的良性社会心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调适当前z市农民工社会心态的具体对策建议1.进一步落实农民工权益保护政策,消除政治性歧视和社会排斥针对当前Z市农民工社会歧视感强,社会公平感不高的状况,我们应进一步落实农民工权益保护政策,逐步地削弱各种制度性歧视,降低农民工的社会歧视感,提高社会公平感程度,是当前Z市农民工社会心态调整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应该健全和完善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和用工制度,特别是《劳动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权益,建立健全城乡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和有序流转,同时国家、企业应加大力度完善用工制度,做到用工上的平等,政策真正贯彻落实。
2.加大与农民工有关的城市社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安全与保障体系针对当前Z市农民工社会安全和阶层矛盾尖锐的特征,我们应尽快改革与户籍制度紧密相连的劳动就业、人事管理、住房、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制度,努力创造一个使城乡劳动力在就业、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权力的平等、机会均等的制度环境。要尽快建立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安全和保障体制,积极完善和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逐步取消现行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统一的社会救助和应急体系,建立统一的最低生存支撑体系,提高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安全感。3.加大农民工的教育和宣传,唤醒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感恩意识,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农民工的心态适应过程包括身份、角色和自我意识的转变过程,以及对城市文化的适应过程等。进城农民工要转变成市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要求其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心理上获得认同城市,在情感上找到归宿,增强农民工的主体意识。要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一方面,传媒在舆论宣传中,要尊重农民工的文化与心理需求,鼓励传媒关注农民工一族在城市生活中的困难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减弱农民工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另一方面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工提供尽可能多的接触机会,增进两部分人的了解,促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减少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摩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