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工作是什么做“工作”?只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吗?

社会工作是什么做“工作”?只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吗?

社会工作是什么做“工作”?只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吗?读了社会工作之后才发现,世界上居然有一个专业这么契合自己。

在往期“围城之外”栏目中,我们分别邀请了、专业的同学聊聊他们所学的专业。

如果说这些学科与社会学的“交集”仅仅是理论的互通、方法的借鉴,那么今天这位嘉宾所在的学科,与社会学之间则似乎有着某种直接的“血缘关系”,这种紧密关系不仅内含于学科内容,更直接体现在学科建制之上。

嘉宾介绍

觉觉:一个以过上“咸鱼”生活为梦想,却为实现这个梦想不得不努力“内卷”的社会工作系研究生。

01

VOS:按照惯例,还是首先请觉觉介绍一下自己的专业。对于社会学的同学来说,似乎都习惯性地将社会工作视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觉觉对此怎么看呢?

觉觉:我认为将社会工作看成“社会学的二级学科”还是有道理的,因为社会工作很大程度上在社会学所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我们把社会工作分为直接服务方法和间接服务方法两大部分,前者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部分也属于间接工作)作为三大基本方法,后者则涉及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等。总之,社会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工作”,更关注如何去落实和解决问题。

VOS:目前社工在国内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社会工作”具体是什么“工作”?

觉觉:是这样的……一般我和别人介绍“社会工作专业”的时候,对方如果不是完全不知道,大概率就是两种反应,一种可能觉得我们就是居委会的,另一种可能就会说我们是做志愿者的。当然,居委会、志愿者和社会工作都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能把它们和“社会工作者”划等号。

首先,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职业是有偿的、受雇的,而志愿者是公益性质的,居委会则本身就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其次就是专业性的差异,社会工作者是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伦理和技术体系,但志愿者更多时候是出于自身的情怀或者热情,在他接受系统的培训之前,专业程度往往是欠缺的,居委会工作人员也是一样的。当然,居委会因为它扎根在社区,所以可能融入程度更高,但社工虽然也需要融入社区,但程度可能不会那么深,除非是部分长期在固定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

上面说的是社会工作者和居委会、志愿者的不同。但我自己和我同龄人介绍社会工作的时候,一般会这样告诉他们:每一个人,不管他们之前可能有多优秀或成功,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一时间段遇到一些问题和挫折,然后突然间变得不快乐了,感到焦虑、迷茫,甚至成为弱势群体。那么,社会工作会告诉人们,造成这些问题的不只是个人因素,而是社会因素,可能是你所在的社会系统出了问题,那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和服务对象一起寻找走出困境的方法。

VOS:听上去和心理学很相似,社会工作和心理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觉觉:我们最开始学习社会工作的时候,老师也经常让我们讨论“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有什么区别”,当时我们会列举出很多不同。但读研究生之后发现,其实社工在临床工作期间,尤其是在心理咨询室内部与案主会谈的那段时间,我们的工作和心理咨询师其实区别不大。

当然,还是会有一些区别的,最明显的就是工作形式,如果说心理咨询师是坐在治疗室里面等待服务对象上门,然后双方在治疗室里面展开一段有限的咨询和沟通,那么社会工作者则需要进入到服务对象的社会系统当中。所以,社会工作不仅关注案主本人,同时还需要关注案主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并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其次,社会工作有自己的专业使命和价值观,它倡导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所以,如果说我们通过服务许多个案后,发现造成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已有制度、政策或者社会文化环境中、一些与人类福祉相冲突的部分,而这些问题是仅凭案主或者社会工作者是无法解决的时候,那么,我们也会认为需要从一个宏观的层面去推动问题的解决,在这一点上社工和心理学应该也有差异。不过这一点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对,因为我并没有深入学过心理学。我相信所有学科说到底都要追求真善美,所以心理学和社工在刚才那个点上可能也是相似的。

VOS:其实我们之前也有采访心理学的同学,这位同学认为,心理学会更倾向于获得关于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适法则。

觉觉:那这样的话,社会工作还是更倾向于用差异化、个别化地看问题,更关注生理层面之外的东西,例如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VOS:那你觉得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之间有什么关联或者差异?

觉觉:因为目前学科建设是把社会工作当作社会学的二级学科,所以社会工作的学生也是需要上社会学的课程,包括我之前考研的时候,我们的参考书里面就有一本是《社会学概论》。学科内容的话,社会工作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所以很多东西都是从别的可能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学科当中借用过来的,理论还是方法上,都和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都有很多交叉的地方。之前也提到了,如果说社会学是提出问题的话,那么社会工作就是去解决这些问题。

VOS:这么说,你可能觉得社会工作比社会学更务实一点吗?毕竟社会工作才是“解决问题的人”。

觉觉: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学发现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当然,我社会学其实学的不太好,只能说在我心里,社会学可能更关注“是什么?为什么?”,它看待事情都是非常理性的,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也希望这样。但是,当我身上作为“人”的那个方面突然开始苏醒的时候,我觉得社会工作可能更适合我。因为不管我们发现了再多的问题、找出了再多的原理,如果我们不去解决,那么可能一切都毫无意义。

这一点体现在现实生活里的话,可能就是写论文的时候。我知道社会学大部分论文是不太关注最后的建议和措施的,但是社会工作,一般来说,最后肯定都是要落实到“怎么做”的。如果你没有这一部分的话,那么老师可能就会觉得,这个论文好像更偏向社会学思维。

然后,其他的区别,研究方法上好像都差不多,但社会工作可能还是会更偏重于“工作”的视角,更实用主义一点,虽然我们也会用量表、访谈之类的,但一般在临床工作上,只要我们认为内容已经饱和、评估到了需求,然后会开始着手去做,不会像社会学那么追求信度和效度,追求“科学性”。

VOS:关于“社会学的科学性”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有必要再问一下统计学的同学,可能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觉觉:统计科学的同学可能会说,社会科学都不算科学,哈哈哈。

02

VOS:回到社会工作本身,刚刚也提到了,社会工作是一门偏实务的学科。但近几年,我们也经常看到类似“XX大学撤销社会工作专业”的报道。你觉得当前社工在国内发展前景如何呢?

觉觉:其实我自己并不太关注这个,但前两年也经常听到关于撤系的消息,总体感觉不容乐观吧。但目前,社会工作在大陆的地位还是很卑微的,这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举个例子,你说你是社会学的,别人虽然可能也不知道你是学什么的,但至少听起来还像是一个学科。但如果你说是学社会工作的,我遇到的一些比较有趣的反应,就是对方问我,“社会工作?那你们也是大学生吗?”。我自己在医院实习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医生就会盯着我的工牌看,问“你是哪个部门的?我们医院还有这个部门吗?”。如果医生自己都不知道我们,更不用说那些病人了,我们去做服务的时候,有些比较敏感的病人甚至会觉得你是来推销的。

但我也有听去过台湾交流的同学说过,那边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就像大家知道生病了要去找医生,打官司要找律师,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随时随地需要接触到社会工作者。她和我说,她当时因为要期末考试,就拿着一本《社会工作概论》在电车上复习,然后旁边坐了一个老奶奶,看到了她的书,很亲切地跟她搭话,说“你是大陆来的啊?学社会工作很好,以后就可以当社工了”。她们去服务的时候也不需要再向对方解释,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是谁,是要来干什么的,所以也能够很好地配合你。但大陆的话,大部分人连社会工作是什么都不知道,可能自然也不太可能重视。

VOS:那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陆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呢?

觉觉:一个就是因为起步晚吧,社会工作虽然五十年代就传入大陆,但途中发展一直受挫,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学科重建,进入新世纪后才慢慢被人关注,相较之下,港台地区发展时间更长,也更完善。另一个我觉得也和社会生态有关系,大家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找医生、找政府,但不会说当我遇到了社会上或者心理上的问题时,需要去找社会工作人员,所以我们的价值也很难体现。有时我也会觉得,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社会工作者。但是,没有需求并不意味着问题就不存在了,它可能不是以描述性,更多是以感受性的形式存在。但是仅靠社会工作人员单方面的努力,对方自己没有问题意识,其实也很难继续开展下去。这点的话,我认为也与大陆集体主义文化更浓郁相关,更强调集体,而不太关心个体差异。

VOS:但之前也有提到,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其实很相似,但这几年心理咨询行业似乎发展的不错。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觉觉:我觉得可能和我们的工作形式有关系,比如心理医生的话只需要在咨询室里面等待病人,病人知道自己有病了就去找医生,这个流程是很明确的,医生也不需要介入病人的生活。但如果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你告诉案主你需要去他家,对方可能就会觉得,“嗯?你想要干什么?”。

VOS:也就是社会工作不太能商业化吧?

觉觉:对的,社会工作的商业化程度的确不高,但如果要它追求经济效益,其实违背了它帮助弱势群体的初衷。既然要帮助弱势群体,所以社会工作很多时候只能做一些非营利的事情。我觉得可能社工本质上就应该是一个贫穷的专业,一旦过分倚靠权力或者借此谋利,就会限制它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的能力。

03

VOS:最后想要问,学社会工作对你本人有产生什么帮助或者影响吗?

觉觉:如果排除一些特别优秀的老师所造成的影响,仅就学习社会工作本身来说,第一点就是它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吧。因为我们所学这些专业内容、专业价值观以及伦理,都是不断地与我的个人感受相对照、互动的,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能让我思考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太能察觉到的问题。通过这个过程,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和自己和解。

第二点就是学习、锻炼一些软性技能,比如沟通合作能力,提升自信心等等。因为社会工作的临床部分,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一个个会谈支撑起来的,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很多会谈技巧,例如了解怎样表达能够让人更得以接受、更舒服;如何做到“积极倾听”,不仅是倾听,而且理解对方,并进行回应……这些技能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朋友还是家人的交流更加顺利。

我读了社会工作之后才发现,世界上居然有一个专业这么契合自己,虽然有时候我也很讨厌读书,但我觉得这个专业确实已经是最适合我的专业了。我之前有上过一门“家庭治疗”课程,当时觉得每一堂课都像是在做治疗,经常老师在上面说,我在后面默默流泪。对于过去耿耿于怀的很多事情,包括遗憾、不平,不能说去“原谅”或者“和解”,但是都可以去接受了,也会不断再现过去一些高峰体验,一些美好时刻,让我有更多的勇气走向未来。我觉得社会工作帮我做到了可能连很多老年人都无法做到的“自我整合”的工作,让我变得更圆满、更平和,这是其他专业无法帮助我的。

当然,如果更现实一点,社会工作专业在就业市场的确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如果以后还继续从事社会工作相关的工作,那么经济上大概率不会很富裕。但如果那时我依然做出这样的选择,我觉得我应该也不会遗憾。

“围城之下”下期预告

首先向大家道一下歉,这期“围城之外”隔了这么久才推出。其实九月上旬就已经做了和嘉宾的访谈,但因为作者重度拖延症,一直拖到今天才发出,再次郑重道歉。

下一期“围城之外”,主题将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专业,而将围绕着一个更大的专业类别进行讨论,所以出场嘉宾也将不止一位。这些嘉宾里,有人“从一而终”,坚持守护着“学术的种子”;有人从社会学投奔此处后,又为追求内心的梦想更换领域;也有人在看透行业的“本质”后毅然退出,奔向社会学的怀抱……敬请期待下期的“围城之外”系列访谈~

有奖竞猜:猜中下期嘉宾所在大类专业的同学可以在评论区留言,随机抽取1人发一个小红包 ^_^ (提示词:“考研热门”)

上一篇: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什么关系?
下一篇: 【论述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合材料回答什么是人生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