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社会预期,是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基石。在一个可预期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中,人们更有动力、有耐心去从事创新创造活动和长期投资。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使社会预期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可以说,加强预期引导、做好预期管理,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保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各国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急剧放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在金融、投资、就业、关键技术等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强预期管理、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经济领域,稳定预期就是要使利长远的经济行为能够持续下去,因此既要稳住当前、排除短期因素干扰,又要强调发展的信心支撑和行为的长远打算,储备好各种应对手段,在稳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更加奋发有为。与此同时,稳预期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从全局和整体上考虑,既要稳住经济预期这个基础,又要高度重视稳住社会预期,尤其是与民生、改革密切相关的预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跳出经济看经济,跳出经济预期看稳定预期,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稳预期工作能更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宏观调控本质上是预期管理。首先,政策信号要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稳预期的关键,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越明确、落实越有力,市场预期就越好。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避免政策波动对市场主体的过大冲击,又要避免市场主体对阶段性政策的过度依赖。其次,要保持战略定力。在稳定的政策总框架下,要采用灵活、渐进的方式,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防止政策大起大落扰乱预期。最后,要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要充分考虑政策风险给社会投资带来的影响,将微观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近期完成的一项企业成本大型调研活动中,通过对全国17000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当前反映最为强烈的成本压力,除可见的要素成本以外,更多集中于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隐性成本,这种成本是一种“不可预期成本”,主要源于企业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
实践表明,稳预期的效果往往与改革进展正相关,应注重推进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生态得到净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预期。全面深化改革是稳定预期的前提之一。因此既要稳定人们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又要树立社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刘尚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