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1年7月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2年12月,水利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使*市在连续三年大幅度削减用水量完成黑河分水任务的情况下,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实现了黑河分水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已初见成效。
总结*等地的试点经验,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可归纳出以下要点:
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社会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二、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三、制定流域水资源规划,明晰初始用水权,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工作基础。由于流域水资源的相对独立性,全流域的初始用水权分配就是第一位的工作,流域用水权分配是区域用水权分配的依据。各流域管理机构在制定流域水资源规划时,要把用水权分配作为重要内容,并尽快确定各区域的用水权指标。在各流域或区域分配初始用水权时,要注意保证充分的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要注意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特别是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经济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要注意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要注意保留一部分用水权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储备。
四、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第一步。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用来规定社会的第一项工作或产品的具体用水量要求。通过控制用水指标的方式,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目标。这是节水型社会的初级阶段。
五、综合采用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科技措施,来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建设节水型社会,要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要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要开展用水制度改革,建立与用水权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十分注意经济手段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六、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第二步。通过用水权的市场交易,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进行配置。这是节水型社会的高级阶段。
七、要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水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资源,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这就决定了水资源不能完全靠市场来调节,还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主要表现在: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资金支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经济结构调整意见,提出合理的初始用水权分配方案;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和公平的水市场交易规则;保障公民,特别是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等等。建设节水型社会要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要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用水权、水价、水量的分配、管理和监督。用水户协会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
八、水资源统一管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证。水资源统一管理包括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两个方面。在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管理区域、市场范围内,则必须实行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这是实施水权管理的前提。
九、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水利部在甘肃省*市、四川省绵阳市和辽宁省大连市进行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已逐步取得成效。希望全国各省区,尤其是北方干旱缺水地区,都能有各自的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工程,是一项创新工作。让我们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十、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也是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可以比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节水机制,建设防污型社会的防污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