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英文原词是ideology,本来被音译为“意蒂牢结”,字面上的意思是“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这个词翻得挺莫名其妙,光看汉语字面上的意思,你很难领会这个词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当然,由于在学校里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相关说法,大部分人对这个词的意思多少都有点把握。
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是由较为专业化的反思活动构造出来的严格系统的观念体系,出现在作为政治行动者的特定群体依据模式化观念体系与其他群体争夺政治话语权的历史语境中。
这个定义可能比较拗口,我们可以通过问这样一个问题来帮助理解这个定义的几处要点:古代社会有意识形态吗?
说“孔子提出了一套意识形态”之类的话大概会有些怪,虽然三流教材上常常出现类似表述。为什么会觉得怪呢?因为古代没有发达的专业化理论构造活动,只有一些语境化的观点表达,这些观点之间没有“牢结”,彼此之间只是松散地联系着。此外,古代社会是高度同质化的,大家诠释同一套学说、同一部经,差异只是解释之间的差异。
现代社会不一样。现代理论家提出了一套又一套理论体系,这些体系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出了解释,理论内部的关系极为系统严密。同时,在现代社会,观点不断分化,有左有右,有激进有保守,各派都用自己的理论武器为自己的立场辩护。
综上,理论体系系统严密,不同立场多元竞争,这两个特征定义了我们一般理解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常常被用作贬义词,因为它似乎不够真诚,而只是观念武器,是政治行动者为了争取支持、实现自己的追求炮制出来的。于是,常常有人标榜自己理性中立客观、非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
不过无论真诚与否,这类理客中的自我标榜往往是很可疑的。这类自我标榜将朴素意义上主观的价值偏向包装成了客观的科学结论。无论如何,每个站在政治舞台上的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情感偏向,这些立场和偏向必须诚实地走上价值战场为自己辩护,而不是假装自己站在中立国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