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瓦尔登湖》研究人类的理想社会的异同点
2015级 三班 叶泓 黄财辉
我们对比了八上的课文《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主要对比角度有:
一、文章注重角度的不同。二、写作背景不同。三、作者思想不同。四、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不同。五、写作目的不同。
我们看到:
第一、《大道之行也》注重于要改变社会的性质;《桃花源记》注重用虚构的故事来改变人们的思想;《瓦尔登湖》注重以描绘自然事物来揭示统治者的无能,以及表明自己的理想是希望休闲自在的生活。
第二、《大道之行也》写于秦汉时期,摘录于《礼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于东晋时期;《瓦尔登湖》是梭罗写于墨西哥战争期间。
第三、作者思想不同。《大道之行也》的立足点是从整个社会的大局进行改造,是古人对于实现“大同”社会的渴望,对于未来充满憧憬,思想比较积极。
陶渊明用“世外桃源”来揭示他自己对于官场污浊黑暗的批判,他的理想社会是人们找一个地方隐居起来,躲起来自成一国,不与外界沟通,较为消极。
梭罗则渴望人民自由以自己为核心,远离统治的生活,生活在美丽的地方。不客气的对政府直接进行批评,体现了作者的批判思想。
第四,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不同:
《大道之行也》描述没有奸谋、盗贼的世道,政府统治下人才辈出,社会和睦,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到关爱,家庭美满,人人能为这个“大同”社会出力。
《桃花源记》是一个虚构的故事,陶渊明希望在一个永无战争的和平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无需政府存在,只要村民自治。他写了一个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地方,这里风景优美,人们悠闲自在。这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乐,更何况是别人呢。
《瓦尔登湖》是为了说明梭罗自己对于美国政府的批判,对于自己所隐居的美好生活的感叹,他自己隐藏在一个人烟稀少的森林中,写出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选择隐退来说明没有统治者的生活无比美好。他隐退到森林中,享受静逸生活带来的好处。
第五,写作目的各不相同:
《大道之行也》是当时人们希望有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是对政府提出的期望。也是间接对春秋时期战乱频繁的批评。
《桃花源记》则是对东晋社会的间接批评,当时社会极端腐败,统治者内部动荡,统治者剥削和压迫人民,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最黑暗的时期,战乱多发,他几次仕途和回归田园生活让他写下了《桃花源记》,他描绘了一个现实无法找到的美好环境,以美景表现人们自己的思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东晋社会的间接批评。
《瓦尔登湖》则是直接对政府政策和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评,希望引起政府的注意。当时美国政府挑起的对外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梭罗希望自己生活得无拘无束,个人能够自己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之地,以自然景物写出统治者存在的问题。
除了这些不同的地方,《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瓦尔登湖》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描写了一种理想社会,希望社会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能够和平相处。他们有几个相似点就是:
第一、《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所描写的理想社会有某些相似之处。
《大道之行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男有分,女有归”和《桃花源记》的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类似,从中可以看出两个理想社会里,人人都有职业,都有美好的家庭,老人孩子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人们十分和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故外户而不闭”和“村中闻有此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这两个社会都是人人富裕,无私奉献,不会计较,社会风气良好。
《瓦尔登湖》中梭罗简单的生活着,面对生活的本质,去除不属于生活的东西,了解生活。社会的节奏要慢一点,对生活要加以修补和改善。要用智慧去了解生活的奥秘,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我们不要不顾一切地要快速成功,要按照自己的步伐去做。这也是一种和《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相同的美好生活。
第二、都借作者的笔表达了人民的不希望战争,反对剥削,只求和平的愿望。
第三、都是一时无法实现的理想。如《桃花源记》在结尾暗示点明“世外桃源”的不存在。
我们研究的《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瓦尔登湖》三篇文章主要的异同点就是这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