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位中国作家笔下,就有一千个乡村。
鲁镇,寒冷阴郁,人要吃人。那是鲁迅的呐喊。
茶峒,温暖明亮,人亦是性灵的。那是沈从文的怀旧。
高密东北乡,黄土地,红高粱,涌动着人类原始的欲望。那是莫言的张力。
爱它者,赞其朴实纯粹。恨它者,斥其落后愚昧。中国人对乡土怀着复杂的情感,因为乡土,实在是陪伴了我们太久太久。
炽烈的情感褪去,该轮到一位社会学家出场。他以沉着冷静的目光审视乡土文化,以平和理性的思维剖析乡土社会结构。他的著作揭示了乡土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当你因人情冷暖而迷茫,因世事变故而碰壁,他早已为你准备好了游戏规则。
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正是由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撰写的《乡土中国》。
费先生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吴江,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
毕业后,费先生赴英留学,师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功能主义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并完成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论文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回国后,他走遍大大小小的农村与城镇,撰写了《乡土中国》《内地的农村》《生育制度》等探索中国社会基层面貌的著作,只为帮助乡村寻得更好的发展之路,而不是被抛弃、被遗忘。
费先生曾将其一生学术之路分为两个阶段。《乡土中国》属于在第二个阶段完成的作品。经过第一阶段大量的实地调查,此时他的研究已日臻圆熟,能够从宏观处着眼,提炼蕴含在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中的特具体系。
这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全书不过十四篇,是费先生应《世纪评论》之约,根据以往授课内容随想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表。翻开书页,费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思考,汩汩流淌。
本书为圆脊硬壳精装,以“经典蓝“为底色,典雅烫金,配以浮雕花纹,质感上乘。
内页为纯质纸,纸质轻柔,色彩温和,不易发黄变质。
2020年4月,该书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__
你看到了树
他看到了地底缠绕的根
费先生开篇明义,阐明本书是为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非如此,难以理解现代社会。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只这一句,便注定了这是一本洞察中国社会结构的好书。
水波纹般的差序格局,使我们的人际关系能收能放,能伸能缩,一切取决于中心势力的大小。你得意时,相识满天下;你落魄时,知心能几人。这也是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的原因。
除差序格局,费先生对传统权力结构、道德规范亦作了鞭辟入里的阐释,句句切中中国伦理体系的本色。
有了《乡土中国》为底子,再去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哲学,你便能以不同的角度,看清文字里潜藏的、蠢蠢欲动的真相。
更重要的是,如果说身处中国社会,你对世故人情多多少少已“知其然”,那么这本《乡土中国》,便是解答你种种困惑与不解,从此“知其所以然”。
__
你认为遥远的
他以语言引你靠近
阅读《乡土中国》,你总会时不时地,唤起一丝丝乡愁。
费先生是多么亲切可爱,仿佛是家中一位你很愿意去亲近的长辈。他耐烦地告诉你,不必被看似抽象的“结构”“模式”“意义”吓倒,它们也可以如此有趣而生动。
例如谈到文字有时是危险的,会被事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他幽默地说,“很多悲剧就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论及需要与欲望的不同,他仿佛看到了你疑惑的神情,带有几分着急地为你举例,不过是吃维生素补充营养与吃辣好下饭的区别嘛!
但更多时候,你会为费先生流畅自然的论述所感染。他的语言透彻凝练,遣词用句自有一分韵味。这是多年积淀养成的举重若轻。
“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乡土社会,忘得舒服,于你而言,却是读得舒服。费先生的语言看似漫不经心,却能直指事物本质,让你真正读进心里去。
费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
历经千百年,中国人的性格,早已染上了田野的气息。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与难题,乡土社会或许早有经验。
将这些经验凝结为乡土之水,润泽更多的中国人,正是费先生毕生的志愿。
感谢费孝通先生,感谢他献上了《乡土中国》。我们从此不是无根的孩子,因为我们与乡土,永不分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