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材料和任务不一致的情况怎么办⁉
逻辑由材料到任务
顺着写下来
这种情况我们遇到过
2019高考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2徐汇高三二模(线上)也是这种情况
22徐汇高三二模(线上)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秩序优先于个性。秩序优先重规矩、重伦理,而个性优先重自我、重自由。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如何认识“秩序与个性”的关系?
审题
抓类型:现象类 关系类
抓对象:秩序 个性
抓背景:中国传统社会/随着社会的变迁
抓关系:秩序优先于个性
抓任务:随着社会的变迁,如何认识“秩序与个性”的关系
抓思辨:秩序和个性的统一
亮观点:《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融合秩序与个性》
思路梳理
1.引材料
2.析材料
下定义
(1) 何为秩序?
从律法、习俗中演化而来,约定俗成的规矩及伦理,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个人,皆有秩序可依。
(2) 何为个性?
自我与自由。
3.归因分析:为何传统社会秩序优先于个性?
(1) 秩序能够维护传统社会中的封建权力不受侵害,避免个性对统治阶层造成冲击和威胁。
(2) 儒家文化传统以及三纲五常的伦理具有统摄作用,个人价值往往成为家族、宗法乃至国家的附庸。
(3) 自由和个性是个人意识觉醒的产物,在传统社会,个性被秩序压抑、限制。
4.现代社会个性和秩序的现状
(1) 原有依赖熟人形成的社会关系有所弱化,人际关系趋于陌生化,传统秩序被削弱
(2) 公民自我意识觉醒,社会多元化,允许个性在合理的范围内发挥,对个性有了更多尊重
(3) 基于新的现状,形成新的秩序,对个性有了更多包容,同时,依然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5.思辨
现代社会,个性要优先于秩序吗?
(1)个体权力和自由过度膨胀,或是个体的愚昧无知亦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秩序相对固定,留有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不合拍的元素,可以充分考虑个性,结合现实,弹性、灵活运用秩序。
秩序和个性的统一:
(1)合理的秩序往往能够保障个性自由发挥
(2)更多人的个性得以保障,可以进一步维护秩序,有利于秩序的稳定运行,二者协调,达到平衡
6.联系现实
(1)现实中,有人分过分强调秩序,以致因循守旧,可能导致社会失去创新的活力
(2)现实中,有人一味强调个性,漠视秩序和规则,可能导致自由主义,使行为失范,引发更多问题
7.怎么办
(1)在尊重秩序的基础上,发扬个性
(2)塑造更适合时代发展的个性
思维导图
例文
例1、山河变迁,礼乐同天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秩序优先于个性。秩序优先重规矩、重伦理,而个性优先重自我、重自由。 即使社会变迁,山河易改,我认为秩序与个性是不矛盾的,因为礼乐可以共存。
孟子曾言:“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五音不成六律”。由此可见,规则秩序是十分重要的。人之为社会动物,生来便要遵循社会秩序,这样使离散个休能有机结合为群体,他们取长补短,效率倍之,这是自然规律。从社会层面,秩序是社群的骨架,是庞大社群的向心力量。在社群中,每个人各安秩序,各守职则,各循法度,他们心中执有的共同思想,促使人们对这一共同符号产生认同,因而产生凝聚力。因同一秩序、抗疫之战,中国可倾举国之力驰援灾区,万里江山听候同一调遣,举国上下心系一处。如此足见秩序的力量。
然而注重秩序并不能湮没个性。人兽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想,个性是思想最好的表征,也是其最大的自由。较之于秩序的刚强,个性是轻灵的。个性不必托着笨重的群体之躯,它可以深入细小不可察之处。个性不必喊口号,个性没有统一的答案。它的答案就在思想里,它不用写在纸上,所以它的视角是多样的,是创新的,是可以修正、裨补秩序群体所自察不到的缺漏的,因而,个性是不可以毒哑的。
当一个群体因所谓秩序而逐灭个性时,群体秩序的漏洞便不再能革新了;当一个群体为求同一而封杀那些微弱的声音时,它实际上已经腐朽了,不再能称之为健康的社会了。在历史长河中,多少铁血强权意图以秩序压倒个性,但自由的思想又何曾泯灭?从“暴秦焚书坑杀百家”到“朱门曲意纲常的框内”,从“新旧教派相互倾轧”到“帝国权柄对人权和民族精神的践踏”,人性从未真正被灭杀,而个性稍遇自由便又如同芳草邂逅春风,立马复生萋萋!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个性一定要压倒秩序。“越是无知的人,越是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罗翔老师曾经如是说!观念错误的人性是不该张扬的,秩序应当对这样的个性予以打压规训,这也是秩序职责所在。否则野草蓬生,良稼何处立足?
综上所述,秩序与个性体敌而尊;礼乐不是一种制度,但它是一种超越社会制度的世情文化。事殊世易,礼乐并没消遁,于今已有了全新的阐释,纵使山河变迁,礼乐依旧可以同天。
老雷有话说
材料的任务是我们如何认识“秩序与个性”的关系⁉是一对关系,不是两个概念。例1谈的是秩序和个性,不是秩序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秩序和个性的统一:
(1)合理的秩序往往能够保障个性自由发挥
(2)更多人的个性得以保障,可以进一步维护秩序,有利于秩序的稳定运行,二者协调,达到平衡
例2、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有着重秩序,轻个人的特点。三纲五常,君臣父子等思想都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所以我认为,法律与教化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以礼法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同样也要保证个人的自由。
规矩即法律,伦理即教化。中国的古代法系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法是秩序与伦理的体现。中国古代儒家维护的宗法等级和伦理纲常不断渗入成文法规,形成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儒家礼仪制度逐渐规范化,世俗化,普及化,不断深入基层进行道德教化。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等思想使得古代中华法系具有亲亲相隐,原心定罪的人文特色。但以礼入法将儒家维护的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贯彻到国家法律中,最终也造成了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封建特权。 因此,中国古代的礼法合一的中华法系为了维护阶级统治,自然会轻视个人,注重秩序。
中古时期的西方同样也存在这一问题,教会法以基督教的宗教伦理的教化作用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本质是为强化教会权利服务的。但在经历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后,西方思想家们开始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使得后续的大陆法系虽然还是英美法系,虽然依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重视群体的秩序,但都保护了个人的自由权利,一定程度上同时保障了社会秩序与个人权利。因此, 现代的法系所规定的秩序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人身自由,但实质上也是在更大范围内保障了我们的人身自由。(二者关系)
对于我们个人,社会的秩序时常会放在个人之后。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自己想要充分释放天性,想要自由地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但最终却因为伦理纲常和法律条框而放弃。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我们还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个人的个性必然会服从,受限于社会秩序。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放弃个性的自由。彻底放弃个性自由,我们便成为一片群氓,而群氓是没有任何创造力的。正如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所言:金字塔绝对不可能是由一群奴隶所建造的!
社会的秩序与伦理是以人类群体的最低标准划定的,这就意味着他必然是无法适配到每个个体的。 为了维护共同的社会秩序,我们需要在遵从礼法的前提下,追求个人的发展,否则,失序的个性就如同杂乱生长的灌木一般,乔木便不再有生长的空间。
只有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才能既彰显个性生长的自由,又能不断促进社会进一步有序发展。
老雷有话说
例2先归因,后思辨,思路清晰❤。归因部分第3段讲了中古时期的西方秩序也优于个性,进一步推出秩序和个性的关系,保证全文的逻辑框架、论述中心和任务一致。这一点和很重要且必要✊。
老雷有话说
分数:满分70分,54-57分。
紧扣材料,中心突出,条分缕析,论述层层深入。第三段的前半部分不是论述的重点,可以适当删减。第五段的核心内涵比较简单,语言可以更精炼。第六段的思路很好,讨论的切入点可以更具有普遍性,可以分析得更深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