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赵祖轩
近年来,德庆县官圩镇党委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赋能乡村振兴”思路,一手强镇、一手活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官圩落地生根。
“一站式”服务基层群众
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官圩镇通过组建“四大中心”突出放权强镇、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等方式解决基层组织存在的“小马拉大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等管理困难。
“四大中心”指的是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中心、社会事务中心、依法治理中心等四个工作平台,官圩镇在“四大中心”对应成立了党组织,把党支部建在了工作链上、把党员凝聚在工作链上,按轻重缓急、忙闲时段灵活调配中心人员,实行主业主责、兼职兼责,推动镇域治理更加贴近“三农”发展需求、运行实现了扁平高效。
以镇级“四大中心”为载体,官圩镇构建起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基层矛盾纠纷“一门受理、一网统揽、最多跑一次”一站式化解新机制,解决了基层诉求多头受理、重复交办、答复口径不一、转送办理督办脱节等问题,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新体系
官圩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赋能乡村振兴”思路,通过“责权回归、‘三村’共建、信用村建设”等强化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新体系,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官圩落地生根。
官圩镇赋予村(社区)建设权、管理权、发展权和监督权,强化村级党组织在经济发展、资金支配、工程建设、人员管理等方面自主支配、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权限。
“三村”指的是本地村、外地村和网上村。官圩镇探索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村”社会治理议事会,创新筑牢“本地村”、依靠“外地村”、团结“网上村”社会治理议事机制,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
信用村建设是村级治理的重要抓手。官圩镇紧扣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从政治信用、法治信用、市场信用、自治信用、德治信用、家庭信用、个人信用出发,建立农村“信用七条”评价标准,构建集“信用信息采集、等级评议、结果应用”等于一体的农村信用治理体系,增强农村公序良俗、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形成村民“价值准则”,实现信用赋能移风易俗。
官圩镇五福村连接相邻良安村有一段约2公里的机耕路,因年久失修影响了群众出行。群众多方反映诉求,但因资金来源、土地征用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一拖再拖。
去年,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五福村“两委”充分行使村(社区)建设权,通过动员村民无偿出让土地、多方筹措资金等方式,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将路面扩建至7米,预算资金也由原先的数目压缩了近半。
村道通了,群众出行也方便了,收购商直接将车开进了田间地头,村民种植的荔枝、贡柑等水果不仅卖出了好价格,而且省去了运输时间和成本,村民纷纷对新路竖起大拇指。
小切口撬动大改革
2020年,官圩镇在完成圩镇“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后,积极开展乡村社会治理综合改革,以乡村社会治理小切口撬动乡村振兴大改革,实现美丽圩镇建设常态化。
该镇坚持党建引领,以改促治,通过“完善助农服务体系、强化农村资源要素整合与盘活、推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三方面最大限度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2020年7月官圩镇建成投入使用“智检小站”就是其中的一项助农服务项目。平时,“智检小站”通过定点接收农产品满足农户的检测需求,遇到有特殊要求的村民,还可以将检测车直接开到了村民的田间地头,帮助农户在农产品上市前完成检测业务。
官圩镇红中村委会的村民潘广洪所在的德庆县红中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有170多亩的土地,种植了玉米、辣椒、茄子、豆角等当季蔬菜。今年8月18日晚上,他接到市里一家超市采购部负责人的电话,要求他次日供应一批新鲜蔬菜,并附上检测报告。
潘广洪连夜召集几名村民帮忙采摘,等到天刚放亮,“智检小站”的流动检测车也刚好开过来,在完成了检测程序后,村民们将蔬菜装车送到了位于端州区的超市。
近年来,官圩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岭南魅力名镇、中国诗歌小镇等多项荣誉,官圩镇五福村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