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至5日,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社会保障前沿问题”国际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举行。
新华财经上海11月5日电(记者高少华)11月4日至5日,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社会保障前沿问题”国际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学术论坛首次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与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相结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方案”主题展开研讨。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首位求是智库研究员金维刚研究员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为题做了主旨报告。他认为,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运行平稳,能够确保养老金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在这方面财政补助为基金收支平衡提供有力支撑,全国统筹有效解决部分地区基金收支失衡问题,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提供坚强后盾。针对近年凸显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问题,他表示,要以积极态度不断完善现行制度和政策,提高面向各类劳动者的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合理界定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完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增强制度弹性和包容性等。
随着近年我国逐步迎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教授表示,老年人需要的全方位全周期养老服务更多需要靠产业;不只是消极养老而是积极养老;不只是被动医疗而是主动健康养老。解决养老问题不能就养老讲养老,而要从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高度来对待,提升老龄社会治理,为此要坚持坚持数字化思维,构建“社区养老共同体”,多形式推动整合协同。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覆盖、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全面建成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制度覆盖人口全球第一。养老保险制度成为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
为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可持续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教授建议,要做大第一支柱,提升第二、第三支柱覆盖面,逐步优化三支柱结构;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通过财政和国有资本划转,提高养老保险水平,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多角度、多层次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促进、规范基金运营管理,实现基金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逐步缩小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之间的养老保险水平差距。
为老服务水平的提升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是体现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
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史健勇教授介绍,当前为老服务发展呈现出诸多新趋势,比如为老服务理念从他养到自养,为老服务属性从事业到产业,为老服务内容从保障到服务,为老服务需求从物质追求到价值参与,为老服务供给主体从单一到多元。
为了全面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史健勇建议,要持续健全多层次为老服务体系,搭建为老服务的“四梁八柱”;为老服务项目树品牌创特色,满足社区老年人多元化精准化的需求;深入推进为老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完善社区社会为老服务;注重为老服务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等。
原文链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