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我国封建时代末代王朝,因为留下的资料和文书过于丰富且清晰,考古学界对大部分的清朝资料和相关文物都主要持保护的态度,将研究精力更多放在了唐宋等较为久远的朝代。
清帝逊位诏书(清帝逊位诏书发布的意义)
但也正因为留下的资料和史实过于丰富,从朝政朝纲到后宫琐事,清宫剧及以清朝为背景的小说等衍生文艺创作,成为了古代衍生文艺创作的重要部分。
出于乾隆之后的皇帝大多不作为或少作为,加上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这一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写清朝末年,大多落笔于曾国藩、李鸿章等在时代的浪潮中翻云覆雨的人。
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立下遗诏说:“不可娶叶赫拉那氏。”这一举动,使得在清王朝往后的岁月里,叶赫那拉氏虽然身份地位依然显赫,但始终无法接近真正的权力中心,叶赫那拉氏的族人的女子即使入宫,也只能获得一些极小位份。
为了保证自身垂帘听政的权力不被干涉,慈禧在光绪帝选妃的时候,让自己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静芬,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成为了皇后。
作为慈禧太后巩固朝纲的工具,隆裕皇后还有另一项任务,那就是替慈禧监视光绪帝。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婚姻,当然不被光绪帝所喜,但碍于自己的“亲爸爸”的权势,光绪帝也不能向这位并不亲近的表姐发难,最终导致了两人夫妻名分名存实亡。
后宫之中,光绪帝专宠珍妃一人,据说,隆裕皇后自上位以来从未侍寝,即使珍妃死后,面对隆裕皇后的示好和照顾,光绪帝也依然嗤之以鼻。
据历史记载,隆裕皇后其人,其貌不扬,但喜欢阅读西方的书籍。即使如此,身在后宫之中有如井底之蛙,再加上那个时代女子的局限性,隆裕皇后在成为太后之后,虽然跟慈禧一样拥有了把握朝纲的机会,却没有把握朝纲的野心和精力。
在和光绪、慈禧同框描述的时候,隆裕太后是顺从温婉、文静贤淑到甚至有一些麻木的贵族女子形象,但在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的描述,隆裕皇后却是一个霸道、强势的人。
出于一些现实因素,历史书上多记载“末代皇帝溥仪签下《清帝逊位诏书》”,后面偶尔跟上隆裕太后的名号。时人囿于溥仪的年龄,便多认为实则“隆裕太后签下《清帝逊位诏书》”。
事实上,无论是溥仪还是隆裕,他们明面上是当时身份最为尊贵的两个人,实际上都无权势,清之覆灭,功过都不在二者,他们只是满清王朝的代言人罢了。
坊间对此事多有猜测,有的人认为是清王室的报复,毕竟隆裕太后覆灭了满清皇族两百多年的祖宗基业;
有的人认为是袁世凯“斩草除根”,因为当年袁世凯一边忽悠隆裕太后架空清廷,一边联系革命党人得到了不菲的承诺,这期间或许与隆裕太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交易,所以迫使民国领导人杀人灭口。
传言一出,民国领导人立时自证。在对隆裕太后死因调查中显示:隆裕太后是长时间忧思成疾,常年有脾胃不和、肝郁、心情抑郁等小毛病,再加上宫人一时不察,未时刻保持室内通风,导致隆裕太后在冬日因为一氧化碳中毒产生的各种迸发症死亡。
诚然,这都是民国领导人自证的一言之辞,事实的真相后代的我们也极难去还原和追溯。不过素问有言:“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按隆裕太后寂寥压抑的一生来看,即使没有这场意外,恐怕也不能久于世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