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小传
蔡江南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经济学兼职教授。1982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卫生政策博士学位。在中美两国数所大学、咨询公司和政府部门从事了20多年的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教学、研究和咨询工作。曾参与了美国第一个全民医保改革(麻省)方案的研究起草和中国新医改方案的起草工作。曾获1990年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2年美国卫生研究学会最杰出文摘奖。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开始出现增速放缓的趋势。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史看,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对改善人民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各地区人均期望寿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证实这一点: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寿命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均寿命则较低。但是,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对于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健康与经济有何关联
追求健康应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成就中国社会发展的升级版,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经济发展与健康改善之间存在着三个发展阶段。
在初期阶段,经济发展对于人们健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提高使得食品产量增长,营养改善极大降低了婴儿死亡率,从而显著提高了人均期望寿命。大约300年前,英法两国人民的平均期望寿命只有30岁左右。后来,产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食品供应显著增加,人们的营养水平随之提高,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均寿命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存时间的延长,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生产技术与健康水平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促进。最近300年里,人类的平均寿命增长了1倍,体格增长了0.5倍。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佛杰尔将这种技术与健康之间的循环关系定义为“技术生理进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饥饿和营养问题,极大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对人类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反映在改善生存意义上的健康上。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人民已经经历了这种经济与健康良性循环的早期阶段。但是,在我国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在这种生存意义的健康上仍然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我国农村地区的婴儿死亡率目前仍然比城市地区高出1倍多。如何提高不发达地区人口的收入水平和营养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人均寿命,仍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尚未完成的任务。
在经济与健康关系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又给人们的健康状况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这是一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后普遍遭遇的问题。经济发展解决了营养不足,却带来了营养过剩。人类社会从饱受传染病威胁的年代,过渡到遭受各种慢性病折磨的阶段,而大量慢性病都与营养过剩和肥胖有关。与此同时,我国30多年粗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许多地区的空气、饮水、土壤等影响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正在全面恶化,食物营养成分减少或消失,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癌症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已经严重威胁到生存意义上的健康。这种长期以来一味追求GDP增长、忽视甚至不顾环境生态代价的发展模式,若不正视其付出的环境恶化代价,将对人民健康产生越来越大的消极影响,对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健康状况的恶化,反过来又会促使人们增加使用医疗资源,试图通过医疗手段上的干预来抵消健康状况恶化给自身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进而造成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在老龄化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对医疗费用增加的压力会更加突出。若医疗费用过度增长,反过来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这方面,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慢性病人口数量和疾病负担的增长,大量社会资源不得不用于解决疾病造成的问题,从而将国民经济总量大约五分之一的份额用于医疗卫生。
面对上述严峻挑战,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需要追求一个怎样的社会发展目标?人类幸福显然是一个比物质和GDP增长更为根本和长远的发展目标,而健康则是人类幸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础。背离健康的经济增长,最终给人们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
然而,尽管健康对于人类幸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我们却还习惯于把健康当做一种自生自灭的东西,在健康与生存之间简单地画上等号,还没有学会把健康当做一种需要主动争取和维护的对象。为了定期维护汽车,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保养系统,以期延长其使用寿命。但是,对于健康,这笔对人类本身而言如此重要的财富,我们却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保养、维护和管理的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放任自流,直到出现疾病时才加以重视。
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上,我们必须放弃那种背离健康、甚至与健康相冲突的经济增长,建立起发展经济与增进健康两者之间新的良性循环,追求以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为内容的新的健康目标。同时,我们也需要用健康来促进经济发展,更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从而真正促进人类的全面平衡发展,提高幸福水平。追求健康应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成就中国社会发展的升级版,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当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生存意义上的健康之后,对于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意义上的健康需要势必开始迅速增长
那么,什么是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健康的具体内涵?我认为,其至少应当包含四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健康的个人、健康的经济、健康的社会、健康的文化。
健康的个人。健康的个人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含了个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其中,生理健康是基础。这不仅意味着没有疾病,而且需要有适当的体能来胜任正常的社会生活。以此为基,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整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最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还需要具备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才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身、心、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人健康系统。
保持个人健康,特别需要兼顾疾病治疗(健康恢复)和疾病预防(健康管理)这两个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疾病干预手段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疾病治疗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给所有国家的政府和老百姓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财务挑战。因此,如何通过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来降低疾病干预和医疗支出,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方面,中国传统医学和中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中医药是我们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做好我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工作,发挥我们的优势,有可能使我国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健康的经济。健康的经济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需要保证我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成果,符合健康的要求,而不是给健康带来危害。
其次,要尽可能避免经济活动对外部环境造成破坏,进而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为此,我们的经济发展目标急需从单纯追求GDP、甚至是不计健康成本的GDP,转变为追求促进健康、有利于健康的绿色GDP和健康GDP。这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升级换代的新目标。
最后,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中用于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比重将会不断下降。当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生存意义上的健康之后,对于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意义上的健康需要势必开始迅速增长。这时,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标志和普遍的发展规律。
健康产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卫生,还包括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一系列相关行业。围绕“大健康”目标展开的一系列产业部门,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将发展经济与提升健康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提供个人成长发展的机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两方面既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标志,同时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首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的需要,既包括像安全和生存这样的基本需要,也包括像个人成长发展机会这样的高层次需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是否具有适当的成长发展机会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成长发展机会”,包括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两种。横向流动机会,是指在不同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不同地区之间流动。纵向流动机会,是指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上升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这些流动和发展机会有所增长。当然,我们依然要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机制上下功夫,为这些流动的实现创造更好条件。
其次,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和谐的家庭关系、工作单位内的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缺乏对权力(尤其是公权力)的有效约束和制约,行政垄断、腐败和不公平竞争等问题得不到改善,将不仅阻碍人们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使得社会不和谐因素增长,社会冲突加剧。这将不仅造成一个不健康的社会环境,也将或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一个健康的社会与一个健康的身体非常类似,需要各种营养的支持,需要进行管理和保养,同时也需要有出现问题时的警报系统和疾病消除机制。健康社会需要有各种互相制约和平衡的机能。当出现细菌、病毒和不良变异时,这些机能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加以清除。
健康的文化。健康的文化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最高层次,对个人、经济和社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健康文化首先体现为,在个人和社会的追求目标中,究竟是以物质享受为压倒一切的目标,还是以人和社会的整体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经历了长期物质匮乏的痛苦折磨后,人们很容易把对物质和货币的推崇摆到一个不恰当的地位,将物质占有和享受作为攀比的内容,甚至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来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扩张。比如,当一些人以健康的体魄为傲、为自身知识和阅历的丰富自豪时,有些人却以占有多少名表、名包、豪车而不可一世。
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上。例如,现在在许多场合下,吃喝已经成为实现其他社会功能的工具。追求吃得贵、吃得奇和吃得多(拼酒量),使许多人的健康成为这种吃喝文化的牺牲品。同时,西方的高能量、高脂肪、高糖食品也开始给我国人民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倡导和重建健康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改善和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在发达国家,健身和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流行文化。从儿童开始,家庭、学校和社区都会为培养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运动习惯创造各种条件。社区提供公共场所用于居民体育活动,家长自发组织各种球类训练和比赛。个人和家庭都会一起参加健身锻炼和体育活动,将观看体育比赛作为重要的业余爱好。健康的体魄和身材、阳光的肤色、运动服装、运动爱好都是最时尚的标志。在我国,许多公共体育设施在开放给公众上有很多潜力可挖,许多社区缺乏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场地,儿童和年轻人缺乏锻炼,退休老人成了锻炼的主要人群。
实际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健康饮食,具有食药同源的传统;中医有“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通过食物和锻炼来预防疾病、重视养生;我们有许多适合普及给大众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武术、气功等。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健康的元素,是重建我国健康文化的有利条件。
追求健康需要齐心协力
在现有医疗卫生体系之外,建立早期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体系,从而避免医疗费用失控,是人类社会急需应对的挑战
以追求人民健康为目标的社会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以人的幸福为社会发展目标,而非以其他任何外在或异化的东西为目标。
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与健康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尽管医疗卫生在维护和改善人们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的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因素,都对健康发挥着更为根本而持续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避免将健康简单等同于医疗卫生,寄希望于靠医疗卫生体系来解决所有健康问题。
由于医疗卫生体系直接解决疾病治疗的问题,其产出结果相对比较容易衡量,因此,便于通过建立产业化的体系来提供解决手段。但是,如果我们将健康问题都交给医疗卫生体系来解决,就会出现目前许多国家存在的问题,即缺乏早期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体系,等疾病出现后才进行干预。正是在这种理念和逻辑下,由于现代医疗技术发展,医疗干预手段越来越复杂昂贵,许多国家都已经出现难以应付的医疗费用飞涨问题。因而,如何在现有医疗卫生体系之外,建立早期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体系,从而避免医疗费用失控,是人类社会急需应对的挑战。
打造一个以追求健康为目标的社会发展模式,需要整个社会的协调与共同应对,不是个别团体、个人或者政府可以单独解决的。有些国家倾向于主要依靠政府来调动社会资源,组织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系统,而另一些国家则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医疗卫生和健康的诸多特点,所有国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而不存在绝对一边倒的情况。
在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领域内,世界各国存在一个更为值得注意的特色。那就是,一种既非政府、也非市场的中间体,即社会非营利组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这里将政府组织定义为国有化组织,将市场定义为私人营利性组织。因此,既非国有、又非私人营利性组织的中间组织,就是社会非营利性组织。
社会非营利性组织,兼有公有机构与市场机构的双重特点。社会非营利组织享有完全独立自主的经营权,与政府行政机构之间不存在上下级的直接隶属关系,因此比国有机构更灵活、有效,更容易充分关注并考虑消费者的需要。由于社会非营利组织不能将利润分配给任何个人,只能用于组织本身的发展,因此它不以营利为最重要目标,便于兼顾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需要。
鼓励和支持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让他们来承担打造健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系中,政府控制的公立医院垄断了几乎绝大部分的医疗资源,使得社会和市场力量无法得到公平发展的机会,造成医疗卫生资源长期以来供不应求,人们的看病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如何打破政府行政部门对于医疗资源的垄断,鼓励社会和市场力量来举办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事业,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一项挑战。只有政府职能发生根本转变,将主要精力用于直接办医疗转变到对全行业的监管上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才有希望。
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如果说过去30多年的经济改革开放以解决温饱和生存问题为主要目标,那么,今后的发展目标就需要转到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来。 21世纪中国能否成功和平崛起,不仅要看国际上政治、经济、能源和军事力量等多方面的角逐,更重要的是,将取决于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竞争的基础,正在于公共健康水平的提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