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Powered By 四川省绵阳中学

Powered By 四川省绵阳中学

Powered By 四川省绵阳中学30.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30.生产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在马克思(包括恩格斯)的理论中,"生产社会化"是用来表达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的范畴。"生产的社会化"是与"生产个人化"、"生产分散化"相对立的,生产社会化在生产规模上造成的结果和主要特征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大型化,因而它又是与"生产小型化"相对立。

马克思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的、区别于以前一切社会生产的特征,就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及其发展,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分散化和小型化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1)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指由自然的变成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由个人的变成非个人的,即集体的、人类共同的。"社会化的生产"明白无疑地就是指资本的集中化、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的集中化以及产品是许多人协作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2)大生产(生产社会化与社会化大生产区别)

社会化大生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相对于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即小生产)而言,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社会化"是同义语,因而教材两个地方的表述并不矛盾,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在生产社会化的前提下,"大生产"显然是指社会化程度高、规模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化大生产"又是指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大发展,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它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特征。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后,"新的生产力已经超过了这种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力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这就是说,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在不断加深。

因此,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这种新的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就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才能进一步提高。所以,在论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时,教材没有使用"生产社会化"而采用"社会化大生产"这个概念是有道理的。

31.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分类

分类(归类)能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历史学科中的分类总是从现象向本质的分类发展。能够自觉地将历史现象或概念进行合理分类,就能够按照不同的类型对待它们、分析它们,从而为解决历史问题奠定基础。

第一步:了解概念类型。历史概念通常可以分为史实概念与史论概念。史实概念按照历史事物本身的类型可以分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历史典章制度与历史物品、遗迹等概念;史论概念也可以按照所涉及的学科性质,分为政治学概念(如革命、国家、民族、国际关系等)、经济学概念(如贸易、关税、生产力、技术等)、文化概念(艺术、文学创作、艺术流派等)、哲学概念(内因与外因、矛盾、必然性、量变与质变等)以及历史哲学概念(历史中的时间与空间、史料、史论等)等。有些概念是综合性的,成为几个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如民族这一概念,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都可以进行研究。

第二步:弄清分类标准。这个过程中可以做一些双向练习,如由类型标准来举例说明,或对列出的概念进行分类,再指出标准。如给上面每一个类型的概念举出3—5个实例,“历史事件: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文献:《史记》、《论法的精神》等;历史典章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再讨论分类标准,即了解“什么是历史事件、历史文献、典章制度”。需要说明的是,分类具有多维性与相对性,不要把某一分类看成是绝对的,同一历史事物有不同的侧面、联系与层次,各个子类也并非严格区别、彼此排斥的。

(2)历史概念的逻辑

①确定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7/1978”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②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③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他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很多考生在这种类型的题目面前丢分。

32.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可以从心理和政治两个层面来界定民族主义。在心理上,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或者是对于民族利益、民族独立与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或者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政治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政治运动。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最具有爆炸性的一种政治哲学,也是当代世界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它和爱国心结合,便成了宗教性的注意。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曾唤醒了被压迫民族要求解放和独立的意识,也引起过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优越主义及战争等罪恶。在历史上,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曾经利用过民族主义。任何制度和主义,只要适合于民族主义的要求,只要民族主义有利用的价值,都可以和民族主义携手并进并利用民族主义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33.货币学派(货币主义)

货币学派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广泛沿用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之中。

34.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是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时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

从时间上看,重商主义可以说与文艺复兴运动同步。同一时期产生两种社会思想──人文主义和重商主义,其中有其深刻的根源,即当时社会上追求商品生产更快发展,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这是重商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重商主义的产生和更深层次的背景,则是在追求商业资本增加、追求货币积累这股强大潮流冲击下,所引起的西欧经济形式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变化,旧式贵族变成了真正的商人,它正反映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变化。重商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1)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17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晚期重商主义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力图控制或调节商品的运动并发展工场手工业,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重商主义的观点和思想

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因此,伊丽莎白一世不仅采取许多有利于贸易发展的措施,同时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与早期不同的是,认为国家应该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不过他们要求,在对外贸易中谨守的原则是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总额,其目的仍是要保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

(3)重商主义的局限性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重商主义把货币与资本等同起来,贸易顺差也被错误地等同于收入超过消费的年差额(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批判的要点)。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凯恩斯认为重商主义对金银输入的关注不是“幼稚的执迷”,而是对大量货币和较低利息率之间联系的一种直觉认识。而且“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储蓄倾向大于投资诱导是一个长期趋势”。

35.零和博弈(零和游戏)

零和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双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的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上一篇: 公共人的衰落
下一篇: 生产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