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松这个名字,相信哪怕没有看过原著,甚至连电影电视也没有看过的人,靠口耳相传,恐怕也多少会知道一些其名其事。武松打虎,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么,作为小说《水浒传》里108好汉之一的武松,为什么知名度会这么高?不仅连主角宋江都远远不及,甚至还高出其他较为突出的知名的人物,比如李逵、鲁智深、林冲等一大截。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讨论归纳一下,武松之所以知名度那么高的原因。因为有些资料出自网络,并非经过严格考证,所以这里只是讨论。所以如果有不对之处,还望见谅。
一、在《水浒传》尚未成书前,武松的很多故事在民间已经广为流传。且为后来的《水浒传》成书提供了很多故事的雏形。
如元·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中,武松已是宋江部下三十六员头领之一。《大宋宣和遗事》源出于宋本﹐其中,第4段讲宋江36人聚义梁山泊,最后被张叔夜平定。也为写梁山英雄聚义做了对照,因此也成为《水浒传》的蓝本。在这里武松已经作为主要人物已经登场。
在宋元时期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如此写道:“行者武松: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以上这两部文学作品都被认为是《水浒传》的雏形或蓝本。同时都提到了主要人物武松。
另外,在元杂曲中,有红字李二作杂剧《折担儿武松打虎》、《窄袖儿武松》 等以武松为主角的曲目,武松作为梁山好汉之一登场。
还有,元初高文秀所作《双献头武松大报仇》,也是描写的武松的事迹。
这些都说明,武松当时作为主要人物,已经有很多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且知名度已经很高。因为36人中,武松的衍生故事,也是最多的。
二、作者施耐庵对武松的偏爱,著名的《水浒传》武十回,即由此而来。
水浒传里大聚义前单独写且篇幅占据较多的人物,比较有名的,有林冲、鲁智深、宋江、卢俊义等,但他们全都比不了武松,武松一人独占十回,按目前流传最广的120回版本《水浒传》来说,他一人就占了近十分之一。
前期甚至比主角宋江的占比都重,当然这个比重是指着墨,而非故事的引导。而且重要的是这十回中,极少穿插其他任何其他的梁山人物的故事,就算有,也是为了侧面更加的突出武松的形象。这样的描写,整部书中,恐怕也仅仅只有武松一人,简直可以在水浒作为一个个人列传了。我们都知道,一本小说里,谁的笔墨最重,谁就是作者心里最重要的那个人物。以非主角的位置,却占据了比主角还多的个人篇幅,可见武松这个人物在施耐庵心中的偏爱和位置。
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随着《水浒传》的最终成书,武松也最终成为了更广为流传和知名的一个人物。
三、武松在《水浒传》中的事迹和性格,以及结局,比其他人物更令读者喜欢。
还是拿篇幅较多或者且知名度较多的人物进行比较。
主角宋江,这个我们就不必多说了。不仅令很多读者喜欢不起来,后面的招安,和招安后所导致的梁山108好汉分崩离析,大部分惨死或者因征讨途中病死、郁郁而死的最终结局,已经让很多读者对宋江充满了恨意。且最后就算踏着兄弟们的鲜血登上了人生巅峰,自己还是被毒死。这种人物的过程和结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喜欢的。所以,也造成了宋江的知名度虽为主角,但远不及武松、鲁智深和林冲的原因。
鲁智深,虽一路行侠仗义,但与武松的典型个人故事对比,相对就比较黯淡了,让人血脉喷张的情节较少。三拳打死镇关西,倒拔垂杨柳,算是一生当中最为知名度情节了。其余的火烧瓦罐寺和大闹桃花山,野猪林,相对个人英雄主义,比武松稍微黯淡一些。
林冲更不必说,相信大多数读者,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成分占了大多数,这样的人物,注定成为大多数人心中一想起来就感觉压抑的形象,而不能成为一想起来就感觉热血和响当当的知名人物的形象。所以,也会造成他的知名度虽然也很高,但与武松比起来就差距很大了。
其余的人物就不多说了,跟武松在民间的知名度已经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了。
倒是有一个人物的知名度,虽然大聚义前的个人篇幅不多,且没有什么独占几回的片段,甚至一回都没有。但是他的知名度,却完全不亚于以上的主要的人物。那就是鼓上蚤时迁。这恐怕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武功和民间对于一些独特稀有人物的偏好吧。甚至,他还被奉为了小偷这个职业的祖师爷。
那么再回过头来,看看以武松在《水浒传》中的事迹和性格为什么知名度会远远高于以上几人。
因为武松的主要事迹,无论哪一件都充满并达到了人们对于故事的渴望度,以及仇恨的报复和淋漓尽致的发泄感。简单来说,就是解渴!
景阳冈空拳打虎,体现了武松的力和智,且是正常人无法达到且渴望达到的力和智。当然这里主要是力,但是这一点也足够了。
武松打虎
狮子楼斗杀西门庆,杀潘金莲。体现了武松敢作敢为,不惧强权,为亲人复仇到底的性格特点。大篇幅的介绍前戏,即渲染了故事的张度,又体现了令人对武松不畏暴力、不惧任何强权、自己一人复仇到底的大快人心的崇拜感。要知道,自古多少人,无论自己,还是亲人死于冤屈中,却极少有人能做到武松这样。不仅以一人之力报了兄仇,解决了仇人,还敢作敢当,不连累任何人。
武松斗杀西门庆
醉打蒋门神,体现了武松的武。虽然这一章中,很多人也说,武松的性格短板也体现的淋漓尽致,那就是容易被人拿来利用。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放眼生活中,如果真有施恩这样,愿意拿你当神一般的或者在你落魄时待你不薄的人物时,你会怎么样?不报答别人吗?再说,这段其实主要就是为了体现武松的武艺,特别是一招“玉环步鸳鸯腿”,更是整部水浒唯一的个人绝招。当然,结局依然还是大快人心的。
醉打蒋门神
血溅鸳鸯楼,作为武松的第四场重头戏,更是表现了武松一不做二不休的快意恩仇的性格,一十八条人命官司,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当然,里面有冤屈的下人,可是换做是你,你能不能做出复仇的举动都是未知。比如林冲,同样是被冤屈,同样是半路别人要结果他的性命。两个鲜明的对比。只不过,武松做出了这个世上大多数人想做而不敢做,或者没能力做的事情。那就是,哪管你是什么高官、哪管你是什么走狗,惹到我武松,那就是一刀一个,绝不废话!你想下,这样的武松,怎么能不让民间广为敬佩和流传。因为,他做了所有人现实当中想做,却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往往做不了的事。
血溅鸳鸯楼
夜走蜈蚣岭,刀毙飞天蜈蚣,更是体现了武松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义本质。
所以,综合以上的事迹和性格,你说,这样的武松,怎么能不让人喜欢,怎么能不让人广为流传。
另外,武松还极为有主见,更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并非习惯于为人左右。
醉打蒋门神那一节,主要是为了报答施恩。其实这是武松自己的主见,并非施恩的强迫,也并非有些人说的那样,容易被人利用。
包括后来上了梁山后,因不满宋江的招安,武松也是直接就在当场提出了自己反对的意见。而并没有因为宋江是领导,是一把手,是自己曾经结拜过的大哥,而有什么顾忌。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武松确实是一个有着自己主见的人。
还有最后征讨完方腊后,不愿意随宋江一起回朝受封,也是如此。之所以,仍然陪宋江和梁山重兄弟还是一起打完了方腊,也正式因为武松想全了这段结义之情。同样的,也更能体现武松不会中途弃义的人格。
最后,书中武松的结局,也相对较为圆满。
征讨完方腊后,随断一臂,但也不愿再回朝受封,选择在六和寺出家。后被封为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以终天年,最后以享年八十善终。水浒中,最终能善终,而且还这么高寿,并写了善终年龄的人,可谓极少。原文: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从这里,也可见施耐庵对武松这个人物的喜爱。
四、除了《水浒传》之外,武松单独的衍生文本及衍生剧,以及现代的衍生影视剧,可以说是所有水浒人物当中最多的一个。
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恐怕再列举个1000字也列举不完,有兴趣的可以去网上仔细搜搜。
总之,可谓是数不胜数吧。
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武松这个人物的名气。而作为主角的宋江,其单独的衍生剧,则显得少之又少了。可能,宋江这个人物,本身确实没有太多的看点吧,或者说,有着太多让人痛恨的地方吧。以至于,在大众心中,都不愿或者不想再提及到他。
写在最后的话:
可能恰恰也正是因为武松的知名度太高,所以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故事,才会出现在如今各影视剧版本中。当然,如今的各影视剧版本也是借鉴了一些民间的传说,或者一些《水浒传》之外的关于武松的衍生文本。
武松单臂擒方腊
但不管怎么说,在原著《水浒传》里,却是鲁智深捉的方腊。
原文:“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屋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
其实,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人们对于武松的喜爱。
我们都知道,当人们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充满无限喜爱时,往往会不由自主的丧失一些客观或理性,而更希望把所有的好事都放在这件事里,或者这个人身上。可能这也是形成盲目偶像崇拜的因素之一吧。
同理,在观众或者在大多数人心中,可能人们也更想给武松一个更大的功劳吧,来继续丰满自己所喜欢的人物。所以,方腊的功劳,才会在民间传说和影视剧中,直接嫁接到了武松的头上。
我想,如果施耐庵先生泉下有知,不知道是该笑呢,还是该笑呢,还是该笑呢?因为他自己毕竟也在书中是如此的过于偏爱武松。
其实,抛却以上原因,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以影视剧的角度来对比下。
武松单臂擒方腊本身,无论是在戏剧冲突的悲壮性上,还是在直接的观感体验上,都是要远远的好过鲁智深的迷路捉方腊的。毕竟,一个独臂,一个迷路,这在影视剧上的观感差距,相信还是一目了然的。
而作为观众来讲,首先要的不就是个刺激吗?对吗?
撰文:董太龙
注:原创不易,请勿抄袭,违权必究,谢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