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整个的文化传承历史中,中原王朝渐渐找到了一套体系,这套体系所依靠的文化是中国的儒家文化。那么,为什么中原王朝要使用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者。与他同一时代的还有众多的文化?为什么其他的文化没有传承下来?
孔子是中国重要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孔子的思想几乎贯穿了从西汉到清朝的王朝时代,随着儒家思想越来越受到中原王朝的推崇,孔子在王朝儒家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中国整个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孔子能在这么多的思想家中间脱颖而出?其他的思想家为何就没有成为中原王朝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为何能够为王朝所应用?首先是因为到了王朝时代,需要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被应用,是因为春秋与战国时代都不适于应用儒家思想。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都是竞争激烈生死存殁的时代,孔子想要回归周礼,让人们互相谦让,恢复礼制,只是一个梦想,并不切合实际。
而对于春秋战国来说,竞争激烈之中,只能把国家打造成一部善于战争的机器,才能让国家存续下去,取得最终的胜利。而这种思想是春秋时期的另一种思想,也就是法家思想。
其中,中国的法家思想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家法派”,另一种是法家非法。法家法派是用实际的条文律法来对完成管理。而法家非法则是利用法律的管理范围来调节整个国家的内部平衡。
法家非法自打形成那一天开始就是要形成对一定的范围的人有利,对一定的范围人不利,君主要知道如何圈定一定的范围,调控整个国家的平衡与状态,形成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局势。
法家法派“诛形而不诛心”,他的形成有利于贵族,因为不管建立多少的发条,都有它的漏洞。这就造成了守法者寸步难行,因为法条越来越多。而违法者,畅通无阻,原因是违法者无论干什么都能利用法律的漏洞给自己脱罪。等到了法家非法,这种情况就变化了,法家非法“诛心而不诛行”。
法家非法的优点是脱离了法律的限制,增加了法家的灵活性,使得君主能利用圈定利益范围,使自己变得有利。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危险,那就是君主必须要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一旦君主在划定利益范围的时候,划分不准,就很容易造成一方势力过大,最终很可能就导致国家与制度的失败。
令外,发家非法对一利益范围的圈定也不能永远维持,因为君主在调剂内部平衡的时候,对于内部来说,都达不到他们满意的结果,最终就会爆发内部的混乱。
法家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他最终没有完成法家的继续发展与融合。因为法家始终脱离不了法家法派与法家非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法家为什么会失败的根本原因。
秦国运用商鞅的法家思想为什么会成功?起关键要素的是商鞅把法律设置的目的改为了扩张。一般的法家法派的目的是维持统治,而商鞅则反其道而行之。秦国通过明确赏罚,再加上严格的执行 ,把有利于扩张作为合法的关键,最终使得商鞅的变法促进着整个国家快速迈上了扩张的道路。
其实,不管是法家法派还是法家非法,都是形成一种束缚。试图把整个国家按照一种行为去管理。但是,法家本身的缺陷就是权力到底该如何处理?放到立法者手里,法律管不住有势力的人,放到君主手里,君主调控导致内部势力与君主分裂。这就需要儒家思想加入进来,形成一种合力。
儒家思想则是形成一种分配制度,法家思想重视约束,而不重视利益的稳定分配。而儒家不重视约束,而是一种维持稳定分配的思想。尤其是王朝儒家,重视君臣之礼,重视家族稳定,这就使得所有人能在一个制度与思想之下找到合适的位置,从而获得稳定的利益分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