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同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荀卿,会大张旗鼓的提出“性恶论”?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次比较激烈的学术流派纷争。这次以古代知识分子为中心,而引发的不同学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就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的最终结果,不仅促进了我国古代思想中文化发展,而且也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空前学术盛宴。
为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不断升级,生活于先秦的诸子百家开始相互诘难。每一个学术流派和其代表人物,都想让本门本派的学术思想成为正统。但是随着时间发展和朝代更迭,儒家学派逐渐脱颖而出,并成为了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一个学派。
在儒家学派创立以及发展的历史中,曾经有三位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圣人”。他们分别分是,开创了儒家学派的“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亚圣公树宸”即“亚圣”孟子;以儒家思想集大者和捍卫儒家思想的斗士荀子。
荀子作为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儒家重礼义的思想。同时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他还以个人之力对反对儒家的其他学派,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并捍卫了儒家思想的最后尊严。
先秦最后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卿”
1.儒家学派的思想内核
笔者认为要想透彻了解荀子,以及他所倡导的“性恶论”,就应该先从儒家学派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够追根溯源的,彻底了解荀子这位儒家学说传承者的思想内涵。
虽然荀子曾经誓死捍卫儒家学派的学术地位,但是他的很多观点和思想,其实又与儒家学说颇有悖逆。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起源于春秋末期,主要以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为依据,比如儒家学派所尊崇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就是由孔子率先提出并由孔子及其门人,传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流派。
实际上儒家学派的内核就是以“仁”为中心,崇尚“礼乐”、“仁义”,并且倡导“忠恕”和“中庸”之道。在政治上儒家的主要体现就“仁政”与“德治”。同时这个学派的创立者孔圣人,还大力提倡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而这个“官”字不仅具有,上层统治阶级的意思,而且还与道德和伦理问题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儒家思想,不难发现其实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了“礼乐”和“仁义”范畴。
2.荀子的儒家思想,“继承、发展与发对”三者合一
(1)继承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内核其实就是儒家思想。荀子虽然身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且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但是他的很多儒学观点和思想,与孔子和孟子的儒学主张却又很大出入。
他作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由于已经具备了初级的唯物主义思想,所以他在看待万事万物的时候,都会先从客观角度去考虑问题。他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但是却并未盲目的吹捧儒家学说。
(2)发展
他在继承了前期儒家学说,以及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思想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了其他各家学说的长处,在经过综合以及改造之后,最终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者其实就是发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最初雏形。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荀子的这种辩证思想观念,以及他在继承和发展儒家学说之时,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个人特色的思想和文化理念,他才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这其实也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延伸与发展。
(3)反对
荀子虽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在面对人性问题上却提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性恶论”,而这种思想与孔子的“人性论”,以及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反。这种公然反对儒家“孔孟二圣”的做法,让荀子在当时社会中饱受争议。
孔子所阐述的“人性论”,其实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普遍切近,只不过是个人习养不同,才造成了千差万别的区别。《论语·阳货》中曾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
而儒家“亚圣”孟子的“性善论”则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种关于人性的论点,其实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延伸。而荀子在面对人性问题时则主张“性恶论”。
荀子认为所谓“人性善恶”,其本质在一开始并无所谓善恶,即“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但是一旦受到外力的影响之后,“人性”就会出现转变,即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同时他还认为凡是与“善”有关系的人或事,其实都是人自身努力的产物和结果。这种观点在当时社会绝对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并且也是其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荀子的思想中价值源于文化,而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如果继续延伸他的思想,就是“人与自然即天、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其实也是荀子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而不断吸收其他各家所长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朴素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精神。
笔者认为荀子的“性恶论”思想,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与孔子,和孟子的人性思想背道而驰。但如果大家能够偏僻入理的去分析,就会发现他只是在更大程度上,强调和发挥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这与老子的“人定胜天”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荀子的“性恶论”,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是最为客观以及最具研究价值的人性论断。这种独树一帜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在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也不容小觑。
荀子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家代表人物,他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集大成(虽然很多已经与孔子主张不同),成为先秦儒家的殿军人物。
他最大的贡献,是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对反对儒家的各派学说发起有力的抨击,捍卫了儒家的思想。
“最为老师”的荀卿,三为祭酒的兰陵令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思想家,君子的思想和观点虽然有一定阶级局限性,但是纵观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思想之后,又不得不佩服荀子的客观与辩证思想。
在战国末期能够提出“性恶论”,并且以“唯物主义”作为其思想的基础,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进步。
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这段史料记载大意为,荀子作为齐襄王时年龄最大的老师,同时也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长者,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祭酒”是当时人对学宫之长的统称,而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老师”二字,其实就是从荀子最先开始并流传后世。“
老师”在当时其实本意,是指年纪大、学问高的人。随着后期不断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大家所理解的“老师”。
当然后来因其在齐国的名望太高而遭人陷害,君子不得不离开齐国而就楚国。当时的楚国春申君特别欣赏荀子,于是授其兰陵令一职。但是在春申君死后,荀子不得不辞任兰陵令。在这之后荀子主要以教学和著书为生。
作为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荀子这位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宣扬儒家学说、游历和教学中度过。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秦相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
常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但又独树一帜的思想大家
笔者认为虽然荀子的某些思想与观念,确实与儒家学派有一定出入。但是作为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不仅唯独推崇孔子思想,并认为孔子思想最为适合治国。同时也对其他各家学说都有所批评。
尤其是其他各家学说抨击儒家学派时,荀子为了维护儒家学派的正统地位,大有“舌战群儒”的学者风范。但是他本人并不“护短”,因为在他的思想中除了有儒家学说之外,其实还有一种超出于当时思想范畴的唯物主义学说。
就是在这种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他才能够更加辩证的去看待儒家学说,以及其他各家学派学说的长与短。笔者认为君子的这种辩证思想,其实大有“取各家之长补己之短”的风格。
荀子在战国末期经常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但是他又从客观角度上,不断批判、吸收和总结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并最终形成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以及“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结 语
笔者认为荀子不仅是继承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能够从唯物主义辩证角度,去客观的看待儒家学说,并有所取舍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从这一点上来看荀子的“性恶论”,其实并非是反对儒家学说。
而是从更加客观与真实的角度,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延伸。这种论点和观念其实也是,儒家思想中尚未被开发出来的思念精髓。还有一点大家也应该了解,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与孟子的“性善论”背道而驰。
但如果大家能够冷静下来仔细的去思考,就会发现人性的善与恶,以及是否拥有所谓的“天赋”,其实与当时的思想局限性有很大关系。
“孔孟之道”之所以一味的强调“天赋”和“性善”,其实就是因为没有看到,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本身的真正影响。
而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就是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加上了生活环境、教育理念,以及所受到的思想的影响,对一个人后天发展的影响。其实荀子也并未彻底否认“人之初,性本善”,只不过认为这种“性善”应该符合客观的实际影响。
【参考文献】
杨英法《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李晓英《荀子性恶论的多维解读》
韩东育《荀子“性恶论”的政体改良指向》
李明顺《论荀子“性恶论”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