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眼界#
还记得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古诗(于谦石灰吟赏析)
据说这是于谦十七岁时,路过一个石灰窑场,看到工人们用铁锤敲打灰块,有感而发所做的诗。
他从小就非常敬佩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决心做一个忠心为国,注重名节的人。
二十四岁的他步入仕途,后来受到明宣宗的赏识,擢升为兵部右侍郎衔,巡抚河南,山西两省。
在任期间,他平反冤案,赈济灾荒,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深受百姓爱戴。
于谦清正廉洁,从不向民间私取分毫。当时,太监王振掌权,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曾有人劝他说:“你没有钱送,你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于谦的两袖清风令人敬佩,不畏强权,不随波逐流,坚守年少时的初心,难能可贵。
于谦六七岁时就能诗善对,谈吐不凡,有个过路僧人评价他是“他日救时宰相也。”
这个预言,在明正统十四年那年,得到了验证。
那年秋天,蒙古瓦剌部进军来犯,年少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宦官谗言,率兵亲征,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王师50万人马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本人也被掳去当俘虏。
一个月后,瓦剌部挟持明英宗至北京城下,要求明朝献城投降。
乍时,整个京城乱作一团,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有人提议迁都南京。关键时刻,是兵部右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厉声喝到:“言南迁者,可斩也。”
因为他知晓南迁的后果,当年金兵南下,攻占汴京,宋高宗赵构逃至江南,另立朝廷,只能偏安一隅,再也无力北上。
这是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也知晓其中利弊,在他的支持下,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抗敌事宜。
十月初九,瓦剌军分两路进攻京师,于谦列阵九门之外,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瓦剌军溃败,仓皇逃离京师。大明江山躲过一劫。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你是否想到新冠疫情爆发,耄耋之年,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奔赴抗击病毒的最前线,为打赢抗疫战争服下定心丸。
更有各地医疗人员在请愿书上留下一个个指印,驰援武汉,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你我驱散疫情阴霾,不安与疾恙。
都说人在危难之处,才能真正看清楚人心。只可惜,这件发生在朝廷,自古以来与君王只可共苦不能同甘,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也发生在了于谦身上。
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深得皇帝信任,加封受赏,这让与于谦素有嫌隙的人眼红嫉妒。
在明景帝朱祁钰的治理下,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到了第二年,瓦剌部头目见大势已去,无力再战,想要与明朝议和,并表示愿意送还明英宗。
景帝担心英宗回来会威胁自己的皇位,犹豫不决,是于谦劝他,现在朝局稳定,不会有什么改变,于情于理,都应该接英宗回来。
景帝这才打消顾虑,接英宗还朝,封为太上皇。
可惜的是,这一善举遭到歹人的利用,为于谦的结局埋下伏笔。
景泰八年,与于谦素有嫌隙的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拥立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复辟当日,英宗将于谦等人逮捕入狱,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处以极刑。
于谦死后,石亨,曹吉祥等人所干坏事败露,有被捕入狱,死于狱中的,也有被灭族的。
在明朝弘治二年,于谦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号,建祠纪念。
从当权者的角度看,当权者要以史为鉴,多读圣贤书,不可听信小人谗言,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于谦是一代英雄豪杰,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如果于谦在接回明英宗后,像曾国藩那样裁撤湘军,让弟弟辞官回乡,自折双翼,暂避锋芒,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在于谦的身上,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初心,危难当头,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感,缅怀先烈,我们的心灵也会受到洗礼,我们脚下的每一步,会走得更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