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快到春节了,河北保定解放军军部门口,士兵们正迎着初春的寒气站着岗。这时有一位六十来岁,衣着朴素的老人似乎正朝着他们走去。那老人犹豫了一下,有些紧张,叫住了一位士兵。
李玉安(李玉安是哪里人)
士兵突然见到这位老人有些奇怪,便问他从哪来,老人说他从黑龙江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特地找来的这里。
想想在如此寒冷的时候,老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定然是有什么急事,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后,便将老人带到了值班室,并传报给了政治部的谢干事。
谢干事来后,只见老人拿出了一本语文课本和一本残疾证,他翻开了课本,给谢干事看,有些激动的说到:“我就是课本上牺牲的志愿军!”
谢干事似乎有点难以置信,老人翻开的那一页是一篇名叫《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中国军人的故事。
他问起老人的名讳,老人说他是335团3连的李玉安。李玉安是谁,谢干事再清楚不过了,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松骨峰那一战,没有人不记得,李玉安就是当时牺牲的烈士之一啊!
可是李玉安为何会突然死而复生呢?他身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1951年,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由魏巍写的,名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这篇文章感动了太多的人民,后来它还被放入了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不断地讲述给下一代的孩子们,那些老一辈的英雄们在战场上发生的故事。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了一场战争面临分裂的局面,美国不仅插手其中,还将战火蔓延到了我国境内。侵犯主权,保家卫国刻不容缓,抗美援朝战役也从此刻正是开始了。
魏巍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被派往了战争前线。在战争期间,魏巍和许多美国战俘聊过天,这才了解到很多士兵都是之前二战的老兵了。
他们本想在打了德国和日本能够好好休息一下,谁知又被派来了韩国。现在他们与我方的志愿军交战,深刻意识到了我军的勇敢和顽强。
在战地遇到了很多人,魏巍也收集到了足够丰富的材料,原本他就可以回去复命了,但是通过美军的描述和夸赞,他想亲眼去看一看我方志愿军,在战场上究竟是怎样的风采,于是他便又待了三个月。
魏巍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激烈的松骨峰阻击战,并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这场战役的牺牲者数不胜数,三百多个人对抗美军的机械化部队,足足血战八个小时,最后仅仅只有七人幸存,敌我损失比为六比一。
当时正是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美军被我方击退,一路朝南逃跑,而松骨峰正是他们的途经之地,那里是通往平壤公路的要道。
杨大易,你立刻派部队前往书堂站,占领松骨峰,给我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
38军军长梁兴初打电话给112师师长杨大易,让他们在松骨峰提前设下埋伏。杨大易自然知道松骨峰的重要性,但是此时他的手中只有仅剩下两个团了,这两个团都还有任务在身,脱不开身。
就在杨大易发愁的时候,335团出现了,他们带着杨大易的命令,还没来得及歇脚,就急忙赶到松骨峰。
我方中最先到的是三连,李玉安就在三连担任副班长的职务,到的时候还没有美军的身影。没有卡车也没有飞机作为交通工具,当时我方到哪里都只能靠士兵们的两条腿,虽然快了一步,但美军的速度更快。
这不,我方正打算挖战壕,美军后脚就跟上来了。眼看敌人的汽车就要驶来,三连的士兵赶紧占据路边一个小山冈上,准备着迎战。
当时的美军处于逃跑状态,为了活命定然是要争分夺秒地打开一条去路,并且这迎面赶来的第一支美军并不简单,他们可是一支主力军队,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武器都是上乘的。
可怜我方这一个小小的三连,面对敌方三十多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数不清的炮火,他们手头只有步枪和手榴弹。
我方还没有看见敌方,他们就先用炮火远距离消耗着我方。整个山冈上都是火苗,但我方根本就没带害怕的,李玉安一边扑棱着身上的火苗一边找机会向敌人扫射。
等到身上的子弹用尽了,他们就拿起刺刀和手榴面对面搏斗。
到了下午两点钟,战士接连阻挡了五次进攻,据点上全是牺牲的战士们,一个连一百多人,这几轮下来就只剩下十几人了,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
趁着停战的间隙,李玉安副连长等几位幸存者,在附近收集了一些可以使用的手榴弹和武器,随即便开始了第六次阻击行动。
这一次,美军的炮火比前几次还要猛烈,美军战士也开始冲锋陷阵,我方静静的埋伏在旁边的弹坑里,寻找到机会往美军人群中扔几颗是手榴弹。
多亏了三连的坚持,为后方的大部队争取来了足够的时间,这次美军就彻底困在我军的包围之中了。
而当时的李玉安在扔了手榴弹之后,只觉得自己的腋下一痛,晕倒在了战场上。
醒来之后,便只有这漫山遍野触目惊心的尸体了。
后来李玉安遇上了一名志愿军战士,在发现李玉安身负重伤之后便把他送到了后方的救治所。
医生检查到李玉安的腋下中了一颗子弹,穿过脊梁打断了两根肋骨。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李玉安仍旧昏迷不醒,他先后被转到了两所医院,进行八次手术才救了回来。
李玉安身体状况稳定之后,还曾想过再次回到战场的,但是首长因为他的身体状况并没有批准,于是李玉安便拿着他的残疾证回到了家乡。
李玉安的儿子李广忠在上小学的时候,学到了那篇文章,他看到自己爸爸的名字的时候激动不已,立刻去问李玉安,但李玉安每次都回答是重名,从不承认。
直到后来,李玉安的小儿子产生参军的愿望,他想把儿子送到自己曾经待过部队,延续自己当初没有完成的愿望,他才决定千里迢迢跑到河北,公开自己的身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