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顶峰,唐玄宗在位的45年又是唐朝经济发展的顶峰。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给予高度肯定,记录“开元之盛,汉宋莫及”,认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繁荣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朝怎么灭亡的(唐朝怎么灭亡的宋朝怎样开国的)
故史称“开元之际,几致太平”。所谓的“开元盛世”,确实不虚。然而浩荡的封建雄风,掩盖着的其实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凉世态。
很快,唐王朝盛极而衰,唐玄宗统治的最后几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繁荣昌盛后接踵而至的便是动乱和衰败。
安史之乱固然是将唐朝从强盛打进衰落的最猛一拳,但是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为什么会在一代帝王40余年之间,就发生如此惨烈的沧桑变迁?是什么原因让繁荣的大唐王朝走向衰败?
日益严重的三种主要社会矛盾,尤其是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严重,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深刻原因。
经过隋末农民起义之后,唐初统治者不能不有所警惕,尚能推行舒缓宽松的统治政策,如均田制、租府调制等。但这些政策只是一时怵于农民战争的威力,而非出于改良民生的直正目的。
时间一长,随着农民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贯彻执行这些政策的动力日渐弱化,困难势必越来越多,最终使其沦为种不伦不类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阶级矛盾也必然再次激化起来。
从土地制度看,唐朝虽然实施均田制,但并未完全按照均田制的规定授田。从敦煌发掘出的户籍残卷可以找到这方面的明显证据。更何况均田制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即使实行了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土地的兼并和集中。
早在太宗、高宗时已有土地兼并的记载,到了玄宗时期变得相当严重,农民自己耕种的土地愈来愈少。虽然年年丰盈,堆足了官府和大户的仓廪,农民的生活却难以维系。玄宗年老后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重用擅于聚敛的官员,听任其在地方胡作非为,肆意盘剥。农民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走投无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玄宗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激化。最终导致唐王朝覆灭的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恶习都形成于这段时期。藩镇之祸,源于十节度使的设置及其掌握了大量军队,得以与中央朝廷抗衡。
虽然节度使之名在南朝时已经出现,节度使之名在唐初亦已存在,但节度使的大量设置和军权膨胀,则出现在玄宗时期。唐朝的宦官之祸,超过了前代的东汉和后代的明朝。唐朝的宦官掌领禁军、任枢密使和监军,此三者皆系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的重要因素。
此三端之肇始,皆源于玄宗时期,如宦官带兵,即源于开元十年宦官杨思率军十余万对安南“梅叔鸾”作战。以后杨思又在开元十二年、十四年、十六年三次带兵对“五溪蛮”、“罩行章”、“梁大宾”等西南蛮族地区作战。
宦官领兵监军是历代宦官最易为害之处,也是自玄宗起的唐朝宦官专权的集中体现。朋党之争是激化玄宗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另一重大问题,它实际上以宦官专权为背景和依托,又复受其制约。
朋党之争的最激烈表现是,李德裕和牛僧孺两集团之间的牛李党争。关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
民族矛盾在玄宗后期也激化了起来。在唐朝前期,除了东、西突厥构成了对唐朝封建国家很大威胁,先后为唐王朝乘其内乱所灭以外,唐王朝对周边的众多少数民族实行了较少歧视、较多宽容的民族政策,发展了和他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虽然也发生过一些民族矛盾,甚至民族战争,但整体民族关系还是好的。唐玄宗当政数十年后封建帝王的开疆拓土意识逐渐浓厚,开始屡屡发动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加之此时中央集权已经削弱,藩镇割据初露端倪,朝廷政治腐败日甚,民族矛盾也有所扩大。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朝先与吐蕃在赤岭“分界立碑”,以示和好,不久又借援助勃律(克什米尔东北)为名,派兵与吐蕃进行战争。唐、蕃之间的矛盾上升,长期处于失和状态。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立国并被唐王朝册封为云南王。
但玄宗为崇尚边功,又在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和十年两次进兵南诏,“凡举二十万众,弃之死地”。南诏为求自保,不得已转而西向,与吐蕃结盟,共同对抗唐朝,并欲一举驱逐唐王朝势力出云南。
由于玄宗两度轻率对南诏用兵,导致了唐、南之间关系破裂,互相兵戎相见。西南民族关系长期不得安宁,进而加剧了内地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促发了安史之乱和唐王朝衰期的隆临。
统治者内部阶级矛盾、农民阶级矛盾以及周围少数民族矛盾,激化让唐王朝从兴盛转向衰败,遗憾的是唐王朝历代帝王一直未能解决这几个矛盾,这“三大矛盾”也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的灭亡。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