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
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要解清这个谜,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建安末年,群雄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继父兄之业,盘踞江东,占有地利,独以正统自居的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而一事无成,内心自是十分痛苦。
三请诸葛亮(三请诸葛亮是哪一集)
当时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刘表虽然待他很好,但刘备总是很苦恼。一日宴会间,刘备如厕,回来时眼眶含泪。刘表很奇怪,刘备说,因为见到自己“髀肉复生”,感叹时光老去,却无所作为,所以很伤心。这番话引起刘表疑忌,便让刘备带人住在荆州附近的小县城。
刘备拜访当地名士司马徽,司马徽向他推荐了“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说只要得到其中一人就能得天下。颖川徐庶投奔刘备,也说诸葛亮是当世英才。刘备想让徐庶去请诸葛亮,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于是,刘备带领关羽、张飞,亲赴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卧龙岗寻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未见着诸葛亮,第三次才见到。就在卧龙岗的草庐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打动,同意出山辅佐刘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顾茅庐”。陈寿《三国志》持此说。诸葛亮《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证明了这一史实。
而三国史学家鱼豢在《魏略》中另持一种说法,刘备并未屈驾去请诸葛亮,是诸葛亮自愿归附刘备。西晋司马彪在《九州春秋》也有相同记载。当时刘备屯兵樊城,诸葛亮预见曹操要攻打荆州,于是北行,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与众宾客叙话,因为从未听过诸葛亮的名字,所以对他毫不在意。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
刘备一向有喜欢编耳毛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诸葛亮问道:“将军应有远大志向,难道平时就以编耳毛度日吗?”
刘备解释说:“不过借此解忧而已。”
诸葛亮便开始向他陈述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人才难得,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有人认为“晋见说”符合历史。因为《魏略》早于《三国志》,且以史料丰富、态度严谨见长,鱼豢此说应为可信。即以当时情势分析,诸葛亮既有心辅佐刘备,为何两次避而不见?况且诸葛亮年方27岁,“皇叔”刘备肯屈节下顾么?的确令人怀疑。
清代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则兼顾了以上两种说法,认为诸葛亮开始见刘备的时候,刘备虽以礼相待,但不是很器重他。后来经徐庶的推荐,刘备才三顾见亮,委以大计。诸葛亮对刘备感激无比,并记入《出师表》,以表达自己感恩之情,而忽略了“三顾”之前的“晋见”。
不论“亮诣备”,抑或备“三顾”请亮,总之,君臣相遇,风云际会,遂成就鼎足三分之事业,留下千古美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