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是通过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了解姜子牙的,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商末周初的周朝太师、齐国国君吕尚。除了姜子牙,吕尚在传世文献中称呼非常多,这些称呼也从侧面反映了商周时期的称谓规则。
先秦时期,贵族有姓也有氏,贵族间以姓氏来区别不同的血缘关系,庶人与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姓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芊等八姓。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罴是什么动物(罴是什么动物相关图片)
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比如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姜子牙就是姜姓,吕氏,名尚。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所以为吕氏。
先秦文献中常见的姜子牙的称谓有:师尚父、太公、太公望、吕尚、吕望等。
关于“望”这一名传说来源于周文王寻访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三公是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吕尚的官职是太师,是周朝最高军事长官,也简称师,三公之首;尚,姜子牙之名;父,因姜子牙年高望重,被朝廷上下尊称为尚父。后来,人们将姜子牙尊称为师尚父,实际上是师、尚、父三义之合成。
齐太公则是武王灭商后姜子牙的称呼。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齐太公称谓由此而来。
吕尚在后世还有个特殊的称号“飞熊”。在《周本纪》中提到周文王遇见吕尚前占卜过,结论是自己得到“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而是“伯王之辅”,也就是说得到的不会是龙、螭、虎、罴四种动物,罴就是熊的一种,所以大家把“非罴”说成“非熊”,进而说成“飞熊”了。经后人演绎,飞熊成了姜子牙的道号。
吕尚最著名的“子牙”一名来源很晚,先秦文献只有《孙子兵法》明确提到“吕牙”,清华简《良臣》有一个周成王时的“君牙”,但与周武王时的“帀(师)上(尚)父”明确列为两人。《尚书》也有《君牙》篇,具体内容已经不详了,《尚书序》把他列为周穆王时期的人物,离吕尚的年代更加远了。总之,“牙”作为吕尚的名字在早期记载仅出现一次,这是否是他的别名,还是和“君牙”其人混淆了,我们不得而知。而“子牙”这个称呼,就更是后世说法了。
那为什么称姜子牙而不是吕子牙呢?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秦汉以后姓和氏合流,成一回事了。东汉的《潜夫论》说“文、武师姜尚”,是最早称呼他为“姜某”的记载。
吕尚善于兵法,撰有《太公六韬》。所以唐玄宗将其列入国家祭祀;唐肃宗封他为武成王,成为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武圣人;宋真宗又加封他为昭烈武成王。而元明时期则在文学作品中被称为飞熊、姜子牙。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