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阳里庄与导墅镇交界的古越渎河畔,隐藏着一座历经千年风霜的古桥——望褚桥。这座始建于唐代的梁氏古桥,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说。今天,我们沿着田埂,一路向南,去寻找这座传说中的古桥。
穿过一片茂密的芦苇丛,我们终于看到了裸露在外面的桥面。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我们怀着敬畏之情,踏上了这座千年古桥。
据资料记载,望褚桥的得名与唐朝宰相、书法家褚遂良有着深厚的渊源。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他的书法造诣更是深得书圣王羲之的真传。在唐朝,他得到了太宗、高宗两任皇帝的重用,与欧阳询等人并称为初唐四杰。而褚遂良的祖辈,因西晋末年的北方战乱,举家迁徙至丹阳,落户在里庄镇的东褚村。站在桥上向西望去,东褚村清晰可见,因此得名“望褚桥”。
在当地人的口中,这座桥却有着另一个更为亲切的名字——“黄鼠狼桥”。原来,在丹阳方言中,“望褚桥”与“黄鼠狼桥”发音相近,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性地称这座桥为“黄鼠狼桥”。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滑稽,但却充满了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踏上桥面,我们仔细观赏着这座古桥。整座桥用料考究,采用坚硬的金山石建造而成。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桥面上的石条依然平整光滑,显露出岁月的痕迹。桥型为石梁平板桥,这种造型的桥梁在我国宋朝至元朝时期颇为流行,足见其历史之悠久。
桥长约二十米,宽约一点八米,虽然不算宽敞,但却足以承载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桥两头的金刚墙在近些年经过了重修,痕迹清晰可见。我们注意到,桥底下原本应有四组排柱支撑,但现在东西两头的排柱已被砌进金刚墙内,只留下中间两组排柱支撑着整个桥面。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增添了古桥的独特韵味。
在桥梁上,我们还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望褚桥”三个字的石刻。虽然因为光线的原因,字迹有些模糊,但依然能感受到那股古朴的气息。这三个字仿佛是时光的印记,诉说着古桥的历史与传奇。
站在桥面上,我们俯瞰着脚下的吕渎河。这条流淌了千余年的河道,见证了丹阳的沧桑变化。相传,它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率众开凿而成,北连京杭大运河,流经丹阳的陵口、折柳等地,最终汇入导墅境内。在古代,吕渎河除了具有灌溉泄洪的功能外,还是漕运的主要通道。如今,虽然河道已不复往日的繁华景象,但依然静静地流淌着,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而这座历经千年的望褚桥,正是吕渎河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像一位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用它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昔日的美好与繁华。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桥面上,古桥便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显得格外庄重而神秘。
在丹阳众多的古桥中,与古代名人有关的古桥并不多见。而望褚桥却因其与唐朝名相褚遂良的渊源而备受瞩目。它不仅是一座交通要道上的桥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一个文化的传承者。
如今,望褚桥已近乎废弃,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永远不会消失。它将继续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