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蓝田辋川,我总是奇怪:王维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地方,过着半隐的生活?看的书多了,去的次数多了,读王维的诗多了,就渐渐明白了。
辋川距离大唐政治中心长安城70公里左右,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骑马也得大半天,王维从宋之问家购得此庄园的时候是45岁,对于唐代男子来说,这个年龄也不小了。
当时唐朝的权贵大多在长安樊川买地建别业,所谓“长安韦杜,离天尺五”就是真实写照。对于这些地方,王维是断断不会凑热闹的。但是长安扈邑一带的峪口,为什么王维没有选择?
王维的资料简介(王维的资料简介20字)
其实购置辋川别业之前,王维在嵩山、终南山一带也隐居过,不过都有附庸风雅、走“终南捷径”之嫌。另外宋之问当时为人所不齿,结局很不好,他的这座庄园有“凶宅”的说法,价格低廉,王维当时官职是侍御史,从六品下,积蓄也不多,这也是一个利好。
接着说说辋川这个地方。
辋川在唐代并没有我们现在想象的这么僻远。辋川口就是蓝关古道的起点,从这里火烧寨村上峣山、登七盘,鸡头关、六郎关到古蓝桥,是通往东南的大道。蓝关是通往东南必经的第一要塞,连秦始皇五次出巡,就有两次经过这里。
所以说辋川是“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也不为过。蓝关古道口距离辋川只有10公里左右,再去长安就是通衢大道,这也符合王维半官半隐的要求。
现在去辋川就更方便了,走福银高速,在辋川口下,再走蓝葛路,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可以了。当初王维要走大半天,现在如果他上高速路的话,每天在长安城下班,晚上就可以住到他的别业了。
■辋川风光
蓝葛路是蓝田到葛牌镇的县道,路况很好,一路青山绿水,风光旖旎。
辋峪峪口比较窄,人称“十里阎王砭”,谷窄水急。到了闫家村后,豁然开朗,有专家考证说这里形似“桃花源”,而王维19岁的时候,确实写过《桃源行》的诗作。
■辋川风光
辋川的名字由来很有意思。“辋”就是车轮的外框子,川就是河流,也有人说是平川,专家的研究咱搞不懂,总之都是说这里比较平坦,水流较多。
王维《辋川集》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候,在清源寺壁上所作的单幅画《辋川图》,把这二十景都绘到图中,后来清源寺圮毁,此画也就无存,现在人们所见到的都是后来的临摹本。
■辋川图唐人摹本
这幅画好不好我不懂,但是能治病,“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有一次生病,友人执画言能治病,少游观之,一身老病根都没有了。这可不是我说的,秦少游还有记录:
“余曩卧病汝南。友人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过直中相示。言能愈疾。遂命童持于枕旁阅之。恍入华子冈。泊文杏竹里馆。与斐(应作裴)迪诸人相酬唱。忘此身之匏系也。因念摩诘画。意在尘外。景在笔端。足以娱性情而悦耳目。前身画师之语非谬已。今何幸复睹是图。仿佛西域雪山。移置眼界。当此盛夏。对之凛凛如立风雪中。觉惠连所赋。犹未尽山林景耳。吁。一笔墨间。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善观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视也。五月二十日。高邮秦观记。”
■秦观观图治愈的记载
往事越千年,根据“辋川二十咏”而所成的“辋川二十景”,早已不复。现在有一些文人雅士,根据诗中所描绘的,在辋川镇周边的村子里这里一指,看白石滩;那里一指,看华子冈,心中有诗意,何处不风流。
这些我不评述,我就只是说我在这里看到的“王维手植银杏”和“王维墓”。
■王维手植银杏
现在飞云山上的鹿苑寺,就是王维辋川别墅的故址,被向阳公司一个厂房圈了进去。我两次前往,都不好找,边走边问,最后在路的左手边,从厂房的大门拐进去。
大门前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前行不到一百米,就是一株高大的银杏树,树干遮天,枝繁叶茂,挂着牌子,树龄1200年,树身需要4人合围方能抱住。
绕树三匝,给旁边看厂的大哥递支烟,他说出来更多的信息:脚下的这条路,是修建厂房的时候垫高的,道路旁边有一个石台,就是以前王维的钓鱼台。
顺着他的指示,在路边有一硕大条石伸出,横在半空,下面的是深沟,倒真是一个钓台的样子,只是沟里没有水。
前行几步就是王维墓,这个碑立得很没有文化,原来清陕西巡抚毕沅树立的墓碑两通,人家都是“唐右丞王公维墓”,不说书法不是这冰冷冷的印刷体,就是称呼都透露出一种尊敬,哪里像这种不近人情。
■王维墓
原碑据说被向阳公司当做普通石料使用,压在了一个水洞中。墓前遗物均被毁,就连王维母亲坟塔也被一些单位在修建辋川公路时毁掉。
我第二次拜谒王维墓的时候,看到了碑旁压着一片纸,恭敬的小楷写着一些文字,看来有的时候也不要太操心了,文脉在我们这个国家,是不会断绝的。
■墓碑前游人留下的字
蓝田县现在发展旅游,一路上有“大唐王维某某苑”、“王维辋川某某山庄”,我们的文化就是在拆拆补补中这么发展的。
辋川和秦岭山里其他的地方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但是有了王维就不一样了。辋川的自然山水滋养了王维,但是王维又在文化意义上重塑了辋川,让辋川的山水有了灵性。有了王维的辋川,辋川才成为文化意义上的辋川。
王维45岁购得此地,60岁的时候向皇帝告退,把辋川别业捐给寺庙,也就是说在这里住了15年,他一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与魏居士书》说:
“近有陶潜(渊明),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计其后之累也。”
两个人生活想法不一样,但是两个人我都喜欢,生活的道路,谁能说清错对呢?
最后补充一下,王维最大的官职是“尚书右丞”,唐代的尚书左右仆射是副宰相,其下设左右丞,左丞正四品,负责吏部、户部、礼部,右丞从四品,负责兵部、刑部、工部,主要担负监察职能,。
也就是说,王维是个副省部级的官员,职位虽然不小,却不是什么重要的职位,没有什么具体的行政权力,这也是他能悠闲“半隐”的一个原因。
作者|二笔先生|陕西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