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以诗写史,以史成诗,一生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杜甫自己曾说,安史之乱前,他已经完成一千多首诗,然而,杜甫诗集中仅存有一百多首。
这些诗生动而真实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例如抒发对壮丽山河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怀与友人相遇,他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家国蒙难,他慨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月夜思念弟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的青年时期,经历过开元盛世,他看到过封建官僚的“朱门酒肉臭”,也目睹了失地农民家“路有冻死骨”。他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置于无限崇高的地位,以雄浑之笔饱蘸忧国忧民之心,写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咏怀古迹(咏怀古迹其三)
不难看出,杜诗张弛有度,情感饱满,广博渊深。写景如画卷,写情如酒醇,写实堪称“目击成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宋代时就开始以“诗史”为杜诗概括。
《新唐书》说杜诗是“世号诗史”,胡宗愈在《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说“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云:“杜少陵子美诗多纪当时事,皆有据依,古号诗史”。
杜甫一生命运坎坷,安史之乱后流落夔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奉节,住在半山腰的“客堂”,屋内逼仄狭窄如鸟巢,雨时漏雨,风时漏风,穷困潦倒。面对三峡险恶的地势山川和雄伟壮观的景色,杜甫“研揣声病、寻章摘句”,写出了很多富有创作性的诗歌。
例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诸将五首》等,以《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为例,杜甫站在白帝城最高处,却把目光投向了群山万壑中的昭君村,甚至穿越时空在长驱旷野的大漠,呼唤昭君之魂,写出这首千古绝唱。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作者咏史怀古,借诗歌抒发感怀,寄托抱负。其中以魏晋时期的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为最长的咏怀组诗。
杜甫在夔州写了《咏怀五首》,这是一组结构严谨的七言律诗,每首诗各咏一处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本文为第三首。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此地是长江三峡的出口,两岸青山夹江相对,恰如一扇门,所以叫荆门。
2.明妃:此指王昭君。魏晋时,为避讳司马昭的“昭”字,将昭君改为明君,因昭君为皇上的妃子,所以叫明妃。
3.紫台:紫宫,皇帝的宫殿。
4.朔漠:北方的沙漠。
5.青冢:此处指王昭君的坟墓,因坟墓上长满青草,故曰“青冢”。
6.省识:略识。
7.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8.论,此处读第二声,和《论语》中的“论”一个读音。道理,伦理之意。
赏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三峡两岸群山万壑连绵不绝,一起奔赴荆门,那时明妃王昭君的故乡。
作者站在白帝城高处,向东望去,那是三峡的出口荆门,那里隐藏了一个村落,就是昭君村。其实,作者站得再高,也不可能看到昭君村,这是作者高瞻远瞩,发思古之幽情,借昭君之事感怀自己的身世。
因作者所站立的西面较高,向地势越来越低的东面望去,长江水声势浩大,一泻千里,一直流到湖北荆州昭君村。明明是长江水在流向荆门,但作者偏说“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是用了反衬的写法,起句就气象万千。但落句却只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如此气象雄伟的起句,应当用于英雄豪杰,后句写昭君村显得不协调。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继续往下读。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离开了皇宫,远嫁匈奴,去了塞外沙漠,香消玉殒后只留下荒郊上一座孤坟在黄昏格外落寞。
颔联中,第一句写昭君出塞,第二句就写昭君亡故。作者以凝练之笔,仅仅用了十四个字,就将昭君出塞之后经历的孤独、落寞、甚至屈辱,涵盖其中,但这才是高妙之处。尤其是“连”字,把昭君的命运从皇宫大院推向大漠戈壁,一字千钧。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来认识后宫佳丽的容颜是不是美丽,月夜里环佩叮当,那是昭君月夜魂归。
颈联层层递进,写昭君人在匈奴心在汉的孤寂悲哀,同时表达了她的怨恨之情。首先是对昏庸的汉元帝充满怨恨,后宫中佳丽众多,他让画师为她们画像,从画像中挑选姿色绝佳者加以宠幸。
妃子们纷纷贿赂画师毛延寿,让他把自己画得更美丽。但是王昭君从来没有贿赂过画师,所以毛延寿就丑化了她。她也从来没被汉元帝宠幸过,甚至都没见过面。
其次,昭君出塞以后只穿自己带的汉服,这也说明她心系故土,思念家乡,加上生活习惯不同,心里难免怨恨命运不公。
这和杜甫的境况多少有些相似。都是所遇非圣主,都是颠沛流离远离家乡,所以杜甫说昭君白天在大漠徘徊游荡,夜晚才能乘月而归,魂回故土。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她就更不敢奢谈回家。她把自己放逐在广袤的草原大漠,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只能一身清影两处相思,把青春和生命都留给了匈奴。
老单于去世后,她按照当地风俗嫁给其长子,已经二十四岁的王昭君饮羊奶,住帐篷,骑马涉猎,一直到红颜老去,睡进青冢。她用自己的青春美貌换回两个民族半个多世纪的边陲安宁,功不可没。正如杨伦《杜诗镜铨》所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与此意相近。
所以,起句中的雄浑之笔写昭君出塞,是作者将一个年少貌美的窈窕淑女置身在群山之巅的广阔天地间,凸显出一个弱女子凭借一己之力,护佑百姓平安,维护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安宁。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作的胡音琵琶曲流传千年之久,曲中倾诉的满腔愤恨日渐分明。
尾联继续强调昭君的怨恨,同时寄托自己的家国之情。杜甫入川,处境和昭君十分相似。他在夔州才能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百年孤独。才有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乡愁满满。
昭君远嫁,杜甫漂泊,他们都是流浪在他乡的故人,即便是离枝的花叶,也要奔赴自己眷恋的土地。这一首诗,却藏有两个人的命运。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