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范达因(范达因二十准则)

范达因(范达因二十准则)

范达因(范达因二十准则)温峤、庾亮和陶侃齐心协力,总算平定了苏峻之乱。但在平定苏峻之乱后,大家又开始勾心斗角了。第一次交锋围绕着晋成帝司马衍的监护权进行,这次交锋悬念不大,王导胜出。范达因(范达因二十准则)因为王氏太强,王导拥有的优势太明显,所以各方都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纠结。第二次交锋是迁都。江州刺史温峤建议把都城迁往豫章,而豫章在江州境内。三吴的

温峤、庾亮和陶侃齐心协力,总算平定了苏峻之乱。但在平定苏峻之乱后,大家又开始勾心斗角了。

第一次交锋围绕着晋成帝司马衍的监护权进行,这次交锋悬念不大,王导胜出。

范达因(范达因二十准则)

范达因(范达因二十准则)

因为王氏太强,王导拥有的优势太明显,所以各方都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纠结。

第二次交锋是迁都。江州刺史温峤建议把都城迁往豫章,而豫章在江州境内。

三吴的豪门士族建议把都城迁往会稽,而会稽是各方势力交汇处。迁往会稽,就是希望制衡王导。

王导坚决反对迁都,因为现在的都城建康是王导的大本营,他希望保持既得利益不受侵犯。

经过一番较量后,王导又赢了。主要原因当然还是王导势力强大,而建康之所以被选为都城,肯定综合了各方原因,不应该因为一场小小的战乱而有所改变。

王氏很强,王导很强,这都是客观事实。可自从苏峻进入都城以来,王导和他的关系一直是不清不楚的。

现在苏峻被打倒了,王导不但没有被清算,居然还坐收渔利,许多人当然会愤愤不平。

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人联名提议,希望温峤出任帝国首席执政官。在他们看来:庾亮曾被苏峻打得灰头土脸,是温峤收留了他;陶侃老迈,又是寒门子弟;唯有温峤才能称得上平定动乱的头号功臣。

但温峤很清楚:在这场动乱中,司马皇族和外戚庾氏都遭受重创,王导的力量不减反增。如果自己在此时进入中央政府,就必须与王导直接竞争。自己能否战胜王导?温峤对此实在不敢太乐观。

更重要的是:如果温峤进入中央政府,肯定无法继续经营江州。因为一个未知的希望去和王导血拼,反而放弃经营许久的江州,温峤才没那么傻。

想通了一切环节,温峤大义凌然地发话了:“先皇遗诏命王导辅政,我怎敢违逆呢?”

朝议将留辅政,峤以导先帝所任,固辞还藩。——《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这就叫闭着眼睛说胡话。先帝最不放心的就是以王导为首的豪门士族,最后被逼着拟定了一份辅政名单,这个过程温峤难道不知道吗?

温峤这话一说,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但王导一家独大是既定事实,这显然不符合权力分配的平衡原则。所以大家迫切地希望,能有一位领袖带头站出来与王导竞争。

庾亮呢?他也不行。

当庾亮进入都城,再次见到晋成帝司马衍的时候,马上就涕泪横流地磕头认罪。总而言之一句话:自己愧对皇帝的信任,对不起国家和人民。实在没脸继续当官了,还是归隐山林吧!面对庾亮的这番表演,晋成帝司马衍一再地劝解和安慰他。

峻平,帝幸温峤舟,亮得进见,稽颡鲠噎,诏群臣与亮俱升御坐。亮明日又泥首谢罪,乞骸骨,欲阖门投窜山海。帝遣尚书、侍中手诏慰喻“此社稷之难,非舅之责也。”——《晋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过了一段时间,庾亮眼看火候到了,于是对司马衍说:“如果您还想让我做官,就让我到地方上任职吧!”

庾亮想归隐山林吗?当然不想。庾亮想继续留在中央政府任职吗?恐怕也不想。现在的中央政府是王导一家独大,庾亮可不愿意留在这里,看王导的脸色过日子。

温峤不愿来,庾亮执意要离开,整个都城似乎成了一座大坑。面对此情此景,王导也非常尴尬,因为这对王导的名声影响极大。

王导并不希望获得“独霸朝纲”的恶劣名声,他也希望有人能与自己一同辅佐皇帝。

庾亮是个好人选,因为庾亮在苏峻之乱后实力大损。

首先,庾亮的妹妹庾太后已经去世,庾亮失去了内廷的支持。

其次,庾亮杀了南顿王死马宗,因此被晋成帝司马衍斥责;后又一意孤行地摆布苏峻,导致苏峻之乱的发生,这使得他在司马衍面前也没有什么威信可言。

但经过苏峻的一通折腾,庾亮也不想之前那么嚣张跋扈了。所以他坚决要求去地方任职,绝不留在都城蹚浑水。

苏峻叛乱之前,东晋中央政府的权臣排名应该是庾亮、王导和陶侃分列一二三名;苏峻叛乱之后,东晋中央政府的权臣排名应该是王导、陶侃和庾亮分列一二三名。人没变,就是换了个顺序。

庾亮实力大减,为何还能跻身前三呢?只能说败也苏峻,成也苏峻。

正是因为苏峻叛乱,才使得庾亮损失惨重。但也正是因为苏峻被打倒,才使得苏峻和祖约原本占据的豫州变成了无主之地。

都城建康所在的扬州,庾亮曾经营许久,虽然现在实力大减,但多少也能残余一些影响力。在成为豫州刺史之后,又在扬州获得了部分利益,使得庾亮最终能够位列第三。

现在的东晋帝国,扬州归王导、荆州归陶侃、豫州归庾亮、江州归温峤、徐州归郗鉴。

大家看到这个格局,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的是董卓乱政之后的军阀割据。

唯一不同的是:这几家并没有在事实上形成割据,因为此时的豪门士族林立,远超东汉末年的规模。这几家在当地都只是类似于盟主一般的存在,却非当地的主宰者。

如果这个格局能保持,那东晋也顶多算是“散而不乱”。可没过多久,这个格局就发生了动摇,因为那个被房玄龄称为“忠臣孝子”的温峤去世了。

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温峤去世之后,江州应该由谁主政呢?在当时,大致有两种方案。

一、由几大巨头之外的人接管江州。这样一来,帝国本已稳定的权力格局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仅仅是把温峤换成了另外一个人。

二、由几大巨头之中的人接管江州。这样一来,帝国本已稳定的权力格局就有被打破的风险。

作为帝国的首席执政官,王导当然倾向于用第一种方案解决问题。在未与其他几大巨头沟通的前提下,王导以晋成帝司马衍的名义下诏,任命刘胤为江州刺史。

单看这一人事任命,应该说王导是没有私心的。因为此时的王导已成帝国最大实力派,只要能够维持稳定,王导的地位才能得到保证,所以他没必要玩花招。

而刘胤与温峤有一定的渊源,绝非王导一系的人。为了让刘胤能够顺利上任,王导还命自己的儿子传出一条消息:温峤临终之时,认为刘胤可以继任为江州刺史。

这话是真还是假?只有天知道。

但这个任命受到了抵制,很多人都认为:无论是品德还是才能,刘胤都不足以担任江州刺史这个职位。

这种意见对或不对,我们可以暂时不管。问题在于:如果刘胤不配,谁配呢?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刘胤还是成为了江州刺史。但没过多久,刘胤就被江州的高级将领郭默杀死了。

有司奏免胤官,书始下,而胤为郭默所害,年四十九。——《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面对这种局面,王导当即表示:刘胤死有余辜,郭默素有威望,应该成为新任的江州刺史。

王导为什么要对郭默妥协呢?就是担心爆发第二次苏峻之乱。此时的郭默很像几年前的苏峻,如果他以苏峻为榜样,东晋帝国恐怕立时又要大乱。

上一次苏峻之乱,首席执政官庾亮被掀翻;如果再发生一次郭默之乱,首席执政官王导凭什么敢断定,自己一定不会出事呢?

而承认郭默的地位,王导就有机会将郭默拉进自己的小圈子。郭默成为合法的江州刺史,王导一直表示认可和支持,这对于郭默而言也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但就在王导和郭默你侬我侬、大秀恩爱的时候,陶侃站出来说话了。

想当初,王导用晋成帝司马衍的名义,任命刘胤为江州刺史,陶侃本来就是不满意的。现在王导又用晋成帝司马衍的名义为自己谋私利,把杀死上官的郭默拉入怀中,陶侃立刻暴怒了。

如果郭默这种杀死上官却能成为刺史的事情没人管,就相当于大家默认了王导把手伸进江州的事实,也相当于大家默认了王导的话就是圣旨。

千万别拿晋成帝司马衍来说话,那就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所谓诏书,不就是王导的意思吗?

东晋是一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社会,绝不允许有一家独大的事情发生。虽然陶侃不是豪门士族,但他的这种“正义举动”,理科赢得了豪门士族的好感。

在这种背景下,陶侃立刻率军攻打郭默,并写信告诉王导:“郭默杀死刺史,就能成为刺史;如果我杀死首席执政官,是不是就能成为首席执政官呢?”

郭默杀方州,即用为方州。害宰相,便为宰相乎?——《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当时的首席执政官就是王导,陶侃这封信的意思就是:你要是敢帮郭默出头,我连你一起收拾!

王导立刻撇清了和郭默的关系,昨天还叫他“小默默”,今天就说“我不认识那个反贼。”

在这种背景下,郭默没坚持多久,就被陶侃打得一败再败,最终死在战场上。

后世读者评论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用郭默和苏峻相比,再用陶侃和庾亮相比。得出的结论是:郭默和苏峻水平差不多,但陶侃比庾亮强得多。

这话不能说全错,但多少有些片面。

庾亮之所以打不过苏峻,的确有他本人自大的因素在内,而陶侃从不自大。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庾亮不如陶侃的确没错。

但庾亮之所以会败给苏峻,更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庾亮失了人心。他在担任首席执政官的时候,那是既贪婪又霸道,所以很多人看不惯他。

苏峻起兵,除了庾亮的死党之外,大多数人都在旁边看笑话。庾亮得不到太多的支持,所以被苏峻打得灰头土脸,这并不令人意外。

而郭默的情况则完全相反。豪门士族都反感王导的这种行为,所以陶侃收拾郭默的时候,豪门士族几乎都站在了陶侃一方,豫州刺史庾亮也立刻率军为陶侃助阵。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陶侃才敢写信警告王导,而王导却不敢反抗,只能立刻和郭默划清界限。

和郭默划清界限之后,王导回应陶侃:“我不追究郭默的罪责,只是希望稳住郭默。如果我不这样做,你又怎能如此轻易地布局呢?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俩才是最强CP啊!”

陶侃对此呵呵一笑:“别乱往脸上贴金好不好?你这是在纵容叛乱!”

侃省书笑曰:“是乃遵养时贼也。”——《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王导纵容郭默的原因,到底是不想打破平衡?还是借郭默之手图谋江州?抑或是两者兼具?我们无法得到确切答案。

但王导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在庾亮起兵之后,立刻调兵遣将协助庾亮,而王导派出的将领人选也是耐人寻味的。

王导派遣路永和匡术协助庾亮,这两人以前是苏峻的部下,苏峻被杀之后就投靠了王导。王导很看重这两人,曾积极为他们申请官职,但未能如愿。

这次,王导派这两人协助庾亮,一方面当然是证明自己和郭默不是一路人;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希望路永和匡术可以借机捞点功劳。

不愧是老谋深算的王导,不管啥时候都要找机会捞好处。关于王导纵容郭默的原因,我认为王导是不愿别人打破平衡,自己却要想办法多捞好处,比如说:图谋江州。

更有意思的是:当初苏峻走投无路的时候,路永和匡术建议苏峻杀死王导等人,让豪门士族见见血,可苏峻没有听从这个建议。

苏峻腹心路永、匡术、贾宁闻祖约败,恐事不济,劝峻尽诛司徒导等诸大臣,更树腹心。——《资治通鉴》·晋纪十六

不管王导有多少小心思,他纵容郭默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陶侃在杀死郭默之后,就以“维稳”为旗号,直接杀进了江州。

事已至此,江州刺史应该有谁来担任?当然是陶侃了。谁会反对呢?谁能反对呢?

陶侃的大军已经深入江州境内,如果不让陶侃兼任江州刺史,恐怕江州又要大乱。

而陶侃已经七十多岁了,又是寒门子弟,并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大家虽然敌视他,却也不担心他会搅乱帝国。

当陶侃兼任江州刺史之后,也立刻投桃报李,回报支持他的豪门士族。

侃命张夔子隐为参军,范逵子珧为湘东太守,辟刘弘曾孙安为掾属,表论梅陶,凡微时所荷,一餐咸报。——《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陶侃的这种人事任命,既有“知恩不忘报”的意思,也有寻求联盟的意思。如果州郡内的官员都是由陶侃任命的,那就证明陶侃本人拥有了极大的权势和地位。

张夔、范达和刘弘等人,都在几十年前帮过陶侃。如果陶侃只是单纯的报恩行动,为什么不在荆州任用他们的后人,而要在江州任用呢?

这也证明:陶侃虽然不敢再东晋这样一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社会里瞎折腾,但他显然也开始有预谋的经营起了属于自己的势力。

陶侃之所以要这样做,应该不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势和地位,而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后来,陶侃主动交出了手中的权力,在当时赢得了极大的名望。

上一篇: 寇碧史莫德斯(寇碧史莫德斯露抠脚)
下一篇: 上九潜龙勿用什么意思(亢龙有悔潜龙勿用什么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