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好斗造反或许对血气方刚的少年成长无益;《三国演义》里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可能会让老年人更加老谋深算?今天与少年阅读《三国演义》相比,少了对熟悉姓名、鲜活面容的崇拜,少了烽火边城、刀光剑影的冲击,多的是兴亡盛衰的感叹,功过是非的评价。
少年读《三国演义》,最崇拜关羽。
五虎上将,草根逆袭成为刘氏集团高层领导。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手持青龙偃月刀,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斩颜良,单刀赴会,刮骨疗毒......集忠义仁勇于一身,“武圣”关羽当之无愧。
老不读三国(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是什么意思)
但是,这位领导集团核心人物政治上幼稚,是不很称职的头号将军。“性颇自负好凌人”(吕蒙)“刚而自矜”(陈寿),华容道义释曹操看似义薄云天,殊不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此羽和彼羽鸿门宴放走刘邦严重缺乏政治远见真是同出一辙。关羽仗着武功高强,好大喜功大意失荆州让蜀汉错失翻盘良机。他手握重兵,轻视部下,是攻打樊城时糜芳、士仁投降的始作俑者。更要命的是关羽无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总战略方针,不能审时度势,“虎女安肯嫁犬子”的无礼让孙郎怒不可遏,最终酿成败走麦城千古悲剧,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今天读来令人唏嘘!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太多的诗句赞美诸葛亮忠义、进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美德,从古到今诸葛亮都是内圣外王完美统一的典型。“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更是高度概括诸葛亮英明神武的一生,他的忠义正义献身为后世留下巨大的精神食粮。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自然懂得“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定,人不得而强之”,“自取”之命未必不是选择,蜀汉这艘大船又怎能凭借一己之力在风雨飘摇中乘风破浪呢?在他光辉的历程中选拔培养任用人才方面失误注定难成大事,也许算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关羽自矜功伐,却委以重任独守荆州,结果一败涂地;马谡纸上谈兵,刘备生前告诫“不堪重用”,结果失了街亭;魏延桀骜不羁,诸葛亮认为他头有反骨始终不加驯顺和重用;一代智雄却不能衣钵传人,姜维靠一本书终无力回天;事必躬亲不给后主刘禅锻炼机会,蜀汉没有接班人,最终走向灭亡成了定局。
用人失策之外诸葛亮还独断专行,“诸臣多言未可轻动”,他却明知不可而为之,执意伐魏六出祁山六次北伐无功而返,劳民伤财,终被司马氏所灭,悲哉!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日月之志者也”,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样说,时人许劭认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客观公允地评价,历史的曹操真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文武皆修才华横溢,志向远大胸怀国家,唯才是举求贤若渴。
东汉末年董卓擅政,曹操散家财起兵,讨董卓,据兖州,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后迎献帝至许昌,总揽朝政,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功勋显赫。他还开创建设兵团式的屯田制,兴修水利奖励农桑,使中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为曹魏立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曹操精通诗词歌赋,开启、繁荣建安文学,为我们留下“建安风骨”精神财富,他的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感情深挚,《观沧海》《短歌行》《蒿里行》《龟虽寿》....可证,鲁迅先生称赞他“改革文章的祖师”。曹操今天还有《孙子注》存世,曹操书法虽然传世墨迹不多但《唐人书评》称:“操书如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
散文《求贤令》,概述曹操的人才观,他爱惜人才知人善用,只要发现人才他就会千方百计争取,不迫关羽而全其忠,答应关羽苛刻条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金钱美女不在话下,就连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也慷慨相赠。陈琳讨伐曹操的文章下笔千言,洋洋洒洒例数他的种种罪行,曹操却赏识他的才华,陈琳被俘后收为己用。所以文有许攸、荀攸、荀彧、贾诩...武有张辽、徐晃、许褚,典韦...愿为他出谋划策,奔走效力。
历史的曹操才是真正的“治世之能臣”。
演义中的曹操因为“尊刘贬曹”思想的主导,被标签化脸谱化,“乱世之奸雄”欺名盗世无恶不作,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封魏王,残忍多疑嫉贤妒能,杀荀彧、孔融、杨修、祢衡......“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彰显奸雄狠毒本色。
《三国演义》描述汉末魏晋近百年历史画卷,结构宏伟壮观,战争紧张激烈,塑造人物鲜明生动,关羽忠义勇武,张飞雄壮勇猛,刘备仁爱宽厚,赵云浑身是胆,诸葛亮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孙权侠义,曹操奸诈,司马懿隐忍......千余人中浓墨重彩极力渲染的就是“三绝”,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品评著作时读者可不能借小说的描述来评判历史人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