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了全面部署,并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纪委市监委的支持指导下,市委史志办联合玉溪日报社推出《玉溪历史人物廉洁故事》栏目,助力玉溪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廉洁故事中汲取智慧营养、筑牢思想防线、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做政治信念坚定、遵规守纪的明白人。
陈表像,胡松莲画。(本报资料图)
陈表所到之处,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激浊扬清,不畏权势,敢于惩治贪官污吏,解救患难百姓。他还把在各地发现的人才推荐给朝廷,为国家“拔擢英才”。他雷厉风行,坚决惩治欺压百姓的淮安知府,名声大振。他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敢说敢做,一时广为传颂,被称为“铁面御史”。
陈表,明弘治庚戌年(1490年)出生于新兴州(今红塔区)北古城,祖籍湖广岳州府安乡县,祖上“自楚徒滇,占籍新兴北古城”,迁移之前为安乡儒医,迁居新兴州后,以农耕为主。陈表家族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在当时的农村,这样半耕半读的农耕之家很是常见。陈表从小聪明敏慧,十五岁时与弟弟陈扆一起到晋宁州盘龙寺求学。他非常珍惜读书的时光,不畏严寒酷暑,四季书不离手,勤奋刻苦,取得优异成绩,获“一等食廪饩”待遇。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二十七岁的陈表参加丙子科云贵乡试,中第二十三名举人,次年参加会试落第。
归来后,父母已年老,家境渐贫寒,再也支撑不了他的科考之路。为解决生计,陈表出任四川南溪县教谕。他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对学生教诚爱深。在南溪任职六年,当地学生和名流对他十分崇敬,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讲文学必根道学,做经师不愧人师。”
陈表虽然“课士有方”,但他心怀理想,不甘就此安于一隅。嘉靖二年(1523年),他再次参加科考,从南溪赴京,参加会试考中,三月殿试赐进士,授四川汉安县知县。陈表成为红塔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对于红塔区的历史发展有“肇启人文”的促进作用。
“铁面御史” 代天巡狩
嘉靖四年(1525年),陈表父亲去世,他回到玉溪奔丧守制,不久母亲也病故。守制期满赴川,改任四川云阳县知县。在任期间,陈表为官清廉,不尚繁苛,兴利除弊。
嘉靖十一年(1532年),陈表奉命清漕运,浚河渠,政绩突出,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嘉靖十二年(1533年),任钦差大臣,巡按直隶、凤、淮、扬等处。他所到之处,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激浊扬清,不畏权势,敢于惩治贪官污吏,解救患难百姓。他还把在各地发现的人才推荐给朝廷,为国家“拔擢英才”。
当时,淮安知府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首辅执政夏言的侄子,他倚仗叔父势力,搜刮民脂民膏,贪赃枉法。地方官吏惧于其叔父位高权重,不敢得罪,对淮安知府所做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历任巡按明知他贪婪暴虐也都不敢过问。
陈表来到淮安,许多人劝他少管闲事,以防结怨于上。他说:“吾今代天巡狩,讵可容私。”“非种不除,如其生灵涂炭何!吾职宁休,民害必除。”他雷厉风行,坚决惩治了欺压百姓的淮安知府,名声大振。他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敢说敢做,一时广为传颂,被称为“铁面御史”。
当时的嘉靖朝政非常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十分激烈,像陈表这样为官耿直,敢于犯上,直接冒犯夏言,当然为当权者所不容。嘉靖十三年(1534年),陈表仅在任一年就以“忠直见忤”而削职。“代天巡狩”是陈表仕途的顶峰,也是他仕宦生涯的终点。他虽已辞官离朝,朝廷仍感念其功绩,嘉靖三十年(1551年)九月,皇帝敕书陈表,肯定他“以进士出身,擢官御史”的功绩,“以示褒嘉”。
陈表解职后,寓居江南。他本来满腔热忱,怀着为国为民之心,很想在登第之后,为国家和百姓办些实事,干出一番事业,但是朝廷政治腐败,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心情十分悲愤。在南归途中,他写下《喜晴二首》,其一曰:“楚郊晴且静,兰水长新霖。松雾含龙势,竹风弄凤音。壮怀今日负,幽赏古人心。宦辙多年寂,归怀对酒深。”以此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在外漂泊的游子,终有思归的一天。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十九岁的陈表,感知天命,思念家乡,“自楚归滇”。归途中写诗十余首,抒发他脱离污浊、险恶的官场,得与故乡亲人团聚的喜悦和壮志难酬、忠而见疑、横遭排挤的愤懑之情。他在《兴福寺少憩次陈尹子》一诗中写道:“尘苦当于何处谢,归来莲社领青山。”用莲社典故,暗指明朝官场的肮脏,只有故乡才是净土,表达了他对明朝腐败政治的厌恶和对故乡的由衷热爱。
设立州学 凿洞引水
嘉靖十八年(1539年),陈表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在村庄结庐而居,隐于田园山水间。他看到庄户无力设私塾,请塾师,村中孩童或放牧,或玩耍,无处上学堂,很是痛心,便出资建盖了几间房舍,创办书院,取名“草池书院”,并邀请他喜爱的学生吕淮,和他一起设课讲学。他用一颗仁爱的心,为学子们传道授业,因其授课有方,附近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拜在其门下。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义学、私塾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孩童得以进入学堂,一时学风大开。当时新兴州虽建有文庙,但未设官办州学。学子应试,要到附近的晋宁、嶍峨。无论向南向北,均有高山险阻,交通不便。陈表回玉溪之前,知州杨杰多次上疏朝廷,申请建学,但朝廷一直不予批准,多次驳回杨杰的上疏。杨杰求助心系家乡教育的陈表,七十多岁的陈表联合父老乡绅,再次向朝廷陈请设立州学。鉴于他的身份名望,礼部只得呈文奏明皇帝说:“据州人陈表,成进士,官御史。风气已开,文教日兴,人才渐出,黉序应设。”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批准了陈表的呈请,从此结束了新兴州没有官学的历史,本地学子不用再到外地应试。新兴州建立学校,促进地方教育发展,陈表应居首功。
当时的新兴州水系发达,水流丰富,但分布不均。坝子东部,干旱严重,常年缺水,“岁苦旱,艰于稼穑”。庄稼经常颗粒无收,农户只能望天兴叹。陈表看着龟裂的农田、一筹莫展的农户,深感其苦,决心兴修水利,引水溉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陈表亲自带领工匠察看地形,带头捐资千金,在灵照山下开凿涵洞,修筑撒喇沟。渠水从干海子引入,经灵照山下,至灶君坡入哨河,全长5000余米,宽3米至5米不等,深3米左右。主要灌区为上、下灵秀(原称石灰窑)村。撒喇沟历经数百年,开凿的涵洞仍然保持原貌,沟道尚存,环绕于群山之间,灌溉着沟边的良田。至今撒喇沟水对发展农业生产,仍然发挥着作用。
以诗畅怀 以德扬名
陈表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写下了众多诗文,今存诗51首、文11篇,收入《玉溪文征》中。陈表的诗,对仗工整,清新流畅,善于写景,缘情而发,细致生动,有的诗似不经意写出,却描绘出鲜明的画面,表现了诗人的艺术造诣。
陈表与著名文学家杨慎来往甚密,成为挚友。杨慎,号升庵,四川人,明正德六年状元,因嘉靖三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杨慎比陈表大两岁,两人相似的性格和遭遇使他们成为患难之交。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仲春二月,杨慎回川探父返回永昌,途经呈贡。在家守制的陈表得知,会同晋城原官陕西巡按唐琦,热情相邀杨慎,同游安江村海宝寺。
陈表写下一首七律《同太史杨升庵游海宝寺次韵》:
焚鱼学士滞南洲,海宝留题记胜游。
鹫岭烟寒分碧嶂,龙宫波静照丹楼。
拾遗夔府诗长在,太史戎江潏自流。
兴向山阴临水得,人于西蜀草堂求。
寄情山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诗中陈表对杨升庵的遭遇深表同情,对朝廷的政治腐败不满,不能施展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唯有寄托于山水之间。
陈表治家严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从不自我标榜、傲视乡邻。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陈表在干海子寓所著《家训》一书,严格要求子孙“勤俭治家为先,清心励学为要”,并以书香传家。他的弟弟陈扆,嘉靖甲午科举人,出任过晋宁州学官、蓬溪知县。他的几个儿子受父亲教授,博学洽闻,家风代代相传。
陈表回乡35年间,尽力为父老乡亲做事。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地方显贵和百姓的敬重。80岁时,州牧要为他庆寿,他婉言谢绝了。万历元年(1573年),陈表卒于家,终年84岁,葬于州西北隅豸绣山。
因陈表生前兴学、治水有功于百姓,知州张子京等人上疏朝廷为他在新兴州建乡贤祠,以供后人缅怀。其事迹载入《云南通志·宦绩篇》。万历三年(1575年)丁亥春正月奉部文,准将陈表崇祀入新兴州乡贤祠,开红塔区祀乡贤者之始。
陈公祠位于今红塔区凤凰街道灵秀社区灵秀村,始建于清康熙(1711年)。历经风雨数百年,陈公祠已破旧不堪,2006年政府对陈公祠进行加固修缮,2010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修,陈公祠旧貌换新颜。2012年7月,陈公祠被公布为红塔区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被公布为玉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家乡人民一直颂扬和传承陈表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与精神品质。灵秀社区请红塔区老干部书画协会绘制了画册图书《铁面御史陈表》;在陈公祠旁建文化长廊,上绘《铁面御史陈表》画图,生动形象地描绘陈表为官清廉、造福家乡百姓的故事;建设钟灵毓秀大舞台、清廉池等文化景观,推动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
2012年、2013年,陈公祠先后被评选为市、省两级廉政文化示范点,成为市、区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廉政文化的场所,在瞻仰中沐浴流传百年的良好家风,接受廉洁文化的洗礼。
(中共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室,红塔区委党史研究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