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氏起源于古老的古赖国。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史料所载,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封其弟叔颖于赖国(今河南禹州一带),到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赖国被楚灵王所灭,其后裔以国为姓,尊叔颖为得姓始祖。
其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大量赖姓后裔南迁,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乃至于港澳、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据《赖氏族谱》记载,西晋初,赖忠诚出任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府,于是定居揭阳之桴源(今属江西宁都县),成为赖姓的主要聚居地。西晋永兴元年(304),赖忠诚之子赖光(字烈宝,号定风直士)出任浙江观察使,举家定居括州(今属浙江丽水),其孙赖庄(字仕端)由括州迁居虔州松阳(今属赣州安远)。到其后裔赖遇时,松阳已成赖姓的一大郡望,晋安帝亲题“松阳郡”赐予赖遇,故此支以“松阳”为郡号,尊赖光为开基始祖。
赖光七世孙赖粲(字文辉),生子七人,各自分迁。其中第四子赖度(字宣仪),返徙桴源。赖度八世孙赖贵(名泰重,号应轩),于后唐天祐间(904-907),自桴源赖坊徙居南州(南昌)。赖贵八世孙赖长庚(1244-1339,字景星,号星斋),因避宋末元兵之乱,避居丰城,为丰城赖姓一世祖。
古时候,丰城城内有四大姓之说,这四大姓先是“甘、葛、毛、赖”,后来此消彼长,四大姓又变成“丁、黄、陆、李”。由此可见,赖氏在迁入丰城之后,曾一度人丁旺盛,是县城里的大姓。赖长庚子孙繁昌,崇文尚礼,家业殷富,后裔散居于义井巷、木牌楼、大西门等处。明代永乐年间,赖长庚六世孙赖肇初由县城义井巷移居杨柳湖畔,开始以“杨柳湖赖家”命名,这就是杨柳湖赖家(城南赖家)的来历。
无论是居住在城里,还是搬到城郊,抑或分迁到乡下,赖氏族裔都恪守祖训,勤俭创业,诗礼传家,名人杰士层出不穷。元代时,赖长庚之子赖谦(字均益)担任过宁都学正,赖谦之子赖致明(字希远)曾担任过富州(丰城)学正,孙赖经(字伯纶)则出任过隆兴路(南昌)东湖书院山长(书院院长),祖孙三代教书育人,在当时有“三世儒官”之说,成为一时佳话。
这种书香之风一直传承到明代,历久不衰。明代正德五年(1510),赖暹(字文中)考中举人,授任福建光泽县教谕,转任徽州黟县知县,升南京刑部山东清吏司主事,又升刑部员外郎。嘉靖三十一年(1552),赖梅(字汝和)考取举人,由于学识渊博,授为安徽太湖知县,三个月后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制三年后补授湖南桂阳知县。在桂阳,赖梅寻访曾在这里当过知县的周濂溪(周敦颐,号濂溪,北宋著名理学家)故迹,修缮其讲学旧址,又安抚流离失所的难民,整肃当地的风纪,深得人心。后因看不惯官场腐败,辞官归田,回家的时候,行李里空空如也,很多同僚都感到十分惋惜。
赖梅两袖清风,令人敬仰,另一位清正廉洁的清官赖姓官员叫赖守中(字淑时),更有传奇色彩。
赖守中天资聪颖,但家境贫寒,十五六岁时因为没钱去读书,便白天当私塾先生,晚上挑灯夜读,每天都要读到鸡叫的时候才去休息。二十岁时,补为弟子员(秀才),省里的督学认为他有“台辅(内阁宰相)之才”,对他非常器重。嘉靖二十八年(1549),赖守中考中举人,次年进京参加会试,交卷之后,因为答卷里好多内容触犯忌讳,阅卷官犹豫了好几天,最终还是把他打了下来。没考中进士的赖守中失意而归,把之前写文章全部丢掉,每天认真阅读三史、唐宋大家文章,后来又潜心经学,十几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直到隆庆二年(1568),才得到任命,担任湖广衡州府(今衡阳)推官。
走马上任,面对堆积如山的案卷,赖守中胸有成竹,没多久就一一审理完成,令手下人瞠目结舌。衡州一带杂役繁重,当地官员不分青红皂白,给所有人平均摊派杂役,令一些商人叫苦不迭。赖守中果断免掉商人的杂役,让他们安心经商,按规定交纳税赋,衡州政风民风为之一新,赖守中因此深得民心。
衡州任满,赖守中升任杭州府通判。赖守中亲自复审所有案件,对未触及律法的案件以教育为主,将当事人释放回家,赖守中公正执法、宽严相济的做法赢得了百姓爱戴,其中一个被定为“铁案”的盗案更是堪称经典,流传不衰。原来,有四个身材魁梧的商人把商舟停泊在城外某地,船上看上去没装什么货物,却存放着大量银两。捕役怀疑这四个人是江洋大盗,不由分说把他们抓进监狱,经过一番刑讯逼供,四个人不得不认罪。赖守中发现,案件的逻辑漏洞很大,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觉得可疑,便把自己的想法向知府汇报。没想到知府把此案视为大案,正准备向上邀功,四次驳回赖守中复审的建议。倔强的赖守中更加坚信自己的怀疑,于是不经请示,直接把四个人放了出来。
四个商人担心连累赖守中,跑到府衙去自首。知府勃然大怒,派人四处搜罗赖守中的“罪证”,准备向朝廷弹劾,罢他的官。但是,调查人员回来报告说,老百姓对赖守中的评价非常高,没查出半点问题,知府这才作罢。四个商人感恩戴德,拿着千两银子登门致谢,赖守中生气地说:我是觉得你们无辜,又不是看重金钱,你们赶紧把银子拿走,不要玷污我的人格,否则治你们“贿赂朝廷命官”的罪!四人拿走银子,仍然心存感激。十年后,四人经商路过丰城,打听到赖守中已经去世,悲伤不已,找到赖氏祠堂,在赖守中的牌位前叩头痛哭。村民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四人把当年的情况和盘托出,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赖守中管理关税时,前任在“火耗”问题上账目混乱,留下很多隐患,百姓对此颇多微词。他一改前任做法,全部采用标准秤收税,不多收一文钱,而且随到随收,从不推诿延误,当地商民非常满意,称赞他为“青天”。为了表达感激,杭州商民自发捐款,在钱塘江边为赖守中塑像、建生祠。若干年后,赖守中之孙赖继夔(字九修)任职南京,先后担任国子监助教、礼部司务、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工部郎中等职。有一次,赖继夔到杭州凭吊祖父生祠,看到拜祭的人络绎不绝,就问生祠建于何年,大家都说记不清。赖继夔感慨不已,在庙壁上题下一首诗,诗中有“只记青天不记年”之句。
赖守中六十岁辞官告老还乡,过着平静恬淡的生活。病逝之前,他告诫子孙说,我做了十七年的官,吃了十七年的皇粮,没能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想起来问心有愧,我死之后,不要写什么行状、传记之类的文章,这会令我在九泉之下感到不安。就这样,村里人很少知道赖守中在外地工作发生的事。倒是后人有些不忍心,多方打听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并记录流传下来,这才让我们认识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传奇人生。
此后,相继有一些登科及第、留芳史册的赖姓族裔。如赖积(字至善)由国学生任南京龙江卫经历司知事,升湖广澧州州判、四川浯州州判;赖俸(字朝恩)于嘉靖二十年(1541)受地方举荐,先后担任安徽桐城、芜湖教职、楚府纪善;赖国章(字聚恒)由天启元年(1621)举人选山东滕县教谕,升任知县;赖记漋(字以科)以顺治十四年(1657)乡试副榜,于康熙六年(1667)任饶州府安仁县教谕……
时代发展到今天,县城赖姓已经不多,只有城南赖家还是赖姓后裔的聚居之地。受到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影响,城南赖家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包围,成为局促狭小的“城中村”。村民为了生存,四处奔波打拼,只有在清明冬至祭祖的时候,才会围聚在祠堂里,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在充满敬畏的礼拜中,缅怀先辈创业的艰辛,传承诗礼传家的门风,向远去的历史致敬。
参考资料:1990年《赖氏村志》、同治《丰城县志》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