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包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三十九位,在内蒙古、江苏、浙江分布较多。当今包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87%,总人口大约有115万。
得姓始祖伏羲,风姓,又名庖牺、包羲,史记中称伏牺。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时也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后与太昊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汉书》载:伏羲为三皇之首。《中华万姓同根》《百家姓》载:包羲母风华胥,包羲随母姓风,为风姓包氏。后裔黄帝之子有少昊己姓和任姓酉姓奉祀伏羲;《路史》载:包羲后裔有包氏,以氏称姓为包姓,属于以先祖名号称谓为姓氏。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包,古胞字,是会意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包字,均像一个即将出生的包裹在胎衣中的胎儿,小篆字形演变为勺内从巳,楷体就变成现在的包字了,意义没变。
包的引申之义有包含、包容、承担。往往借用以指人的心地度量、力的势力范围、物的内容种类。古人多用在人名字上、当然包的包容和能力之意也是包氏族所期望和崇拜的。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包姓来源主要有两大支:风姓和芈姓。
第一支源自风姓,相传伏羲氏之后,伏羲氏也称庖牺氏,庖,苞、包古通用,后人有包氏。
第二支源出芈姓。楚君蚧冒之后裔,春秋时楚昭王大夫王孙包胥,以说秦救楚之功封于申,故地或在今湖北房县包家河旁,史称申包胥,其后以其字为氏。芈姓包氏的历史约有2500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外族血液融人包姓主要发生在北方,尤其是蒙古人和满洲人多包姓。
北宋时期金国人中已经有包姓。清初,满洲人纷纷改汉姓,八旗姓乌雅氏、乌苏氏(吴舒氏)以及清蒙古八旗姓孛儿只斤氏、博尔济吉特氏、翁牛特氏等均全部或部分改姓包。这些汉化的满蒙人有一部分逐渐融人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发源于湖北的包姓逐渐向北和东扩散。秦汉时期,包姓已经在山西上党地区形成望族。
魏晋时期,由泰山鲍姓改姓的包在山东也迅速向东南迁移,同时包姓主力向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聚集。唐宋时期,包姓已经在长江南北分布,并进人福建。宋朝时期,包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11%.排在第一百二十八位。
包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包姓总人口的一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西,这两省包姓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江苏、河南、福建。全国形成了以皖赣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包姓大约有12万人,约古全国人口0.13%,排在第一百二十四位。浙江为包姓第一大省,约占包姓总人口的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两省包姓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东广西、云南、江西、安徽、其人口继续向江浙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包姓的人口已达115万,为全国第一百三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87%。
自宋朝至今1000余年,包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下降态势。目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浙江、江苏、甘肃,这四省区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45.4%;其次分布于四川、辽宁、安徽、广西、山东,这五省区集中了包姓总人口的20.9%。
内蒙古约占包姓总人口的17.3%,为当今包姓第一大省,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族使用包姓较多。汉族包姓主要居佳在浙江,浙江集中了包姓总人口的 10.3%。全国形成了北方蒙甘地区蒙古族包姓、南部浙苏地区汉族包姓两块聚集区。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包姓的郡望主要有丹阳、上党.南阳。包姓的堂号主要有刚毅、清河、孝肃。 这三个堂号均典出北朱包拯。
包拯为北宋安徽合肥人,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迁右侍郎中。他立朝刚毅,权臣贵戚为之敛手,而百姓都说包拯的一笑比黄河还清,死后谥孝肃。
2、宗祠楹联
芝堂映瑞;栋干垂辉。
经传储贰;望重集贤。
嗜学好义,万卷堂高;破豪去奸,一时政赫,
豪滑畏威,阎罗比峻;节妇守义,腾子归宗。
3、族规家训
父子之训
天性之亲。父严母慈,自然之理也。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爱敬备至,而子职修矣。故为子者,不可不知所以事亲之道。族内有执爱敬之道以事亲者,每逢会祭之期,祠内捐资特加优奖;其有不顺而忤者,小则诮让,大则责惩。
兄弟之训
兄弟者同气之人。兄友弟恭,经常之道也,故为兄弟,不可不知手足之义。族内子姓有能尽友恭之谊者,于会祭之期,族长加礼奖之,如兄不能友而弟不失其恭之道者,则训谕其兄而优奖其弟;兄能友而弟失其恭之道者,则优奖其兄而训责其弟;兄弟皆失其道者,则两戒谕之,如再不悛,是用惩罚。
夫妇之训
夫妇者人道之始。苟失夫义妇顺之理,非所以齐其家也。故《易》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言有别也。其帏薄不修,中冓贻讥者,固非人类,有国法治之,不在训内。但妇纵能惟令专主中馈,不得干外事以夺夫权而有牝鸡之诮,族内有犯此者,宜加戒饬。
日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包姓族谱73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包姓历代名人47名,占总名人数0.1%,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六十三位。
包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并列排在第一百四十二位;包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并列排在第一百三十六位;包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一位。
历史上包姓重要人物:东汉经学家包咸、包福;唐朝集贤学士包融;北宋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包拯,藏书家包整,嘉定进士、资政殿学士包恢;明朝嘉靖进士、御史包节,弘治进士、监察御史包泽;清朝学者、书法家包世臣。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六十部,《中华姓氏家谱》两百余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