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中国古代各姓氏名人,快来看看您祖上有哪些名人(孙氏)

中国古代各姓氏名人,快来看看您祖上有哪些名人(孙氏)

中国古代各姓氏名人,快来看看您祖上有哪些名人(孙氏)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

东姓的历史人物_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名人

孙武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齐国贵族

孙武祖上有确切的世系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当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阀父之子满,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周王并对满赐以妫姓。满称为胡公,当了陈国的第一代君主。

从胡公满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授,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厉公之子完,因内乱不得立,而奔往齐国,他是孙武的直系祖先。陈完在齐国积极活动,至四世孙田桓子(田无宇)已官为“上大夫”。田桓子(田无宇),生五子:田武子(田开)、田僖子(田乞)、陈昭子(田昭)、田书、子亶。其中田书于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乐安,赐姓孙氏,孙书(田书)便是孙武的祖父,孙书生凭,凭生孙武。

东姓的历史人物_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名人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楚国期思邑(今河南信阳市淮滨县)人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历史治水名人。

距今2600多年前,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

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中学教科附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淮河时多次提到孙叔敖,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治水专家。

《荀子·非相》篇:“楚子孙叔敖,期思之鄙(郊野)人也。”东汉邯郸淳《楚相孙叔敖碑》也提到:“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本是县人也,六国时期思属楚”。孙叔敖是楚庄王时为楚国令尹,以贤能闻名于世。

东姓名人_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的历史人物

孙膑 (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家世出身

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卫有陶叔,为司徒后有,陶叔氏、司徒氏。 武公生季衅,采于宁为宁氏。 孙权号吴,而四世亡于晋,又有厉氏(孙皓以秀奔魏改姓厉。) 《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等碑文,孙武源出卫国姬姓孙乙。唐代孙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记载孙膑是卫武公的后代。

东姓的历史人物_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名人

孙坚 (三国时期吴国政权奠基者)

孙坚(155年~约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少年英雄

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家在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祖坟在城东。史载孙坚出生前,孙氏祖坟数有光怪。五色云气,上连于天,蔓延数里远近。附近的人都去观望。父老们都说:“这不是一般景象,孙家恐怕要强盛起来了。”孙坚的母亲怀着孙坚时,曾梦见肠子从腹中拖出,环绕吴地阊门。醒来后很害怕,对邻居的老太太诉说。老太太说:“说不定还是吉兆呢”等到孙坚出生,果然容貌不凡。

孙坚年少年时为县吏,性情宽广豁达。他十七岁那年,随父一起乘船去钱塘(今浙江杭州),途中,正碰上海盗胡玉等人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赃。商旅行人,一见此情此景,都吓得止步不前,过往船只,也不敢向前行驶。孙坚见状,对父亲说:“这些强盗可以捉拿住,请让我去。”他的父亲说:“这种事不是你能干得了的。”

孙坚提刀,大步奔向岸边,一面走,一面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像正分派部署人众对海盗进行包抄围捕似的。海盗们远远望见这情形,错认为官兵来缉捕他们,惊慌失措,扔掉财货,四散奔逃。孙坚不肯罢休,追杀一海盗而回,其父亲大惊。孙坚却因此声名大振,郡府里召他代理校尉之……时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兴兵作乱,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许韶一起四处煽动诸县,聚集起同伙数以万计。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召募精良勇敢的壮士千余人。会同州郡官兵,协力讨伐,击溃了这股势力。这一年,正是熹平元年(172年)。刺史臧旻向朝廷呈报了孙坚的功劳,于是,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数年后,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

孙坚历任三县县丞,所到之处,甚有声望,官吏百姓也亲近顺服。同他往来的人,常常达到数百。这里有乡里耆旧名人,也有任侠好事的少年。孙坚对他们,像对待子弟亲友一样。接待抚养,尽心尽力。

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名人_东姓的历史人物

孙权 (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黄龙二年(230年),所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今台湾)。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登基为帝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六月,与前来祝贺孙权登基的蜀汉使者陈震商议平分曹魏九州,并制定盟书 。九月,孙权下诏迁都建业,并命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董督军国事务,驻守武昌。

黄龙三年(231年),孙权派太常潘濬率军五万,以讨伐叛乱的五溪蛮夷。

嘉禾元年(232年),孙权派遣将军周贺等航海到辽东。

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从黄武七年(228年)废叔继位后,便多次与孙权来往。嘉禾二年(233年),公孙渊遣使向孙吴称臣,企图以孙吴为外应以叛魏。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遭到顾雍、张昭等群臣反对,但孙权仍然派张弥、许晏等人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但认为孙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孙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曹叡。孙权忿恨公孙渊巧诈反复,打算亲自率军前往征讨,后听从朝臣劝谏,才未出征。

嘉禾三年(234年),孙权亲征合肥新城,后来得知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大军来救,于是撤军。

赤乌三年(241年),孙权派卫将军全琮攻淮南、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全琮与魏将王凌在芍陂交战,不利而还。同时,车骑将军朱然围攻樊城。同年五月,太子孙登去世。

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名人_东姓的历史人物

孙炎 (三国时经学家)

孙炎, 中国三国时期经学家。字叔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受业于郑玄,时人称为“东州大儒”。曾著《周易·春秋例》,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和《尚书》作过注,所著《尔雅音义》影响较大。

人物生平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后人据此以为孙炎首创反切,但后来发现,开始使用反切的时间早于孙炎。孙炎的《尔雅音义》今已失传。《经典释文》、《集韵》、《初学记》、《晋书音义》、《诗经正义》、《文选》李善注和《太平御览》等书里引用过孙炎《尔雅音义》的反切一百多例,从这所存不多的逸文里可以窥见它所反映的一些汉末语音现象。例如《尔雅释诂》□字下:“沈旋蒲板反、此依诗读也。孙、郭方满反”,□字下:“郭陟孝反……孙都耗反”,《释虫》嚷字之际下:“音壤,孙音囊”,等等,成为研究汉魏之际古音的可贵材料。

征为秘书监,不就。王肃作《圣证论》以讥难玄,炎驳而释之。其《尔雅》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曾引其反切若干则。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名人_东姓的历史人物

孙康 (晋代励志名人)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孙秉之子,东晋长沙相孙放之孙。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南长史,有集十卷,为孙氏映雪堂始祖。儿子孙伯翳位终骠骑鄱阳王参军事。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读书,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于是他感觉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孙康不顾寒冷,孜孜不倦地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御史大夫)。

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的历史人物_东姓名人

孙楚 (西晋官员、文学家)

孙楚(220年-293年),字子荆,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西晋官员、文学家。曹魏骠骑将军孙资之孙,南阳太守孙宏之子。

出身于官宦世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时期。四十多岁,担任镇东(石苞)参军,迁著作佐郎、骠骑参军。投靠扶风王司马骏,担任征西参军,迁卫军司马。晋惠帝初为冯翊太守。

元康三年(293年),卒于任上,著有个人文集六卷。

文学成就

孙楚仕途曲折坎坷,但他以其超群的才藻,给后人留下了一些诗赋、书信等,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资料.孙楚的作品至南朝梁时,即有编定的集子,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他的集子共有6卷。到清朝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共收录他的赋17篇,另外,还有奏议,书信等。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辑有《孙冯翊集》。

从保留下来的作品看,他关心现实,特别是对于当时以品第选人的制度深怀异义。据《晋书》本传记载,孙楚在禁军中担任司马时,有一次,有人传言说在武器库的井中发现了龙。朝廷大臣就此事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吉祥之兆,上表称贺,也有认为龙蛰于井中,是不祥之兆,保持缄默。孙楚就此也上了一封奏章,借题发挥,认为是西晋朝廷不能举贤任能的象征。他说:“夫龙或俯鳞潜于重泉,或仰攀云汉游乎苍昊,而今蟠于坎井,同于蛙虾者,岂能管库之士或有隐伏,厮役之贤没于行伍。故龙见光景,有所感悟。”他劝告普武帝耍“赦小过,举贤才”,就象殷王武丁渴求得到博说,周文王寻求姜尚那样, “申命公卿,举独行君子可敦风厉俗者,又举亮拔秀异之才可以拨烦理难矫世抗害者,无系世族,必先逸*.”这种用人思想,是对世族统治的反抗,能在当时提出来,足见其胆识过人。

可以说,这种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活动中。他在一篇《杕杜赋》中也曾说过, “无用获全,所以为贵;有用获残,所以为*,”激烈地抨击当时的门阀制度,认为那些达官显贵,都是无用之徒,而那些贫*有用之人,却多遭残害。在另一篇《论求才》中,他更直截了当地说: “假若秀才答五问可称,孝廉答一策能通,此乃雕虫小道,何关治功?得人以此求才,徒虚语耳!”从这些议论中,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仕途坎坷,久不得遇了。

尽管孙楚仕途坎坷,但他并不逃避现实,对现实仍然充满乐观态度。在他的诗赋中,很少颓废厌世之调,而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奋发精神。他的《登楼赋》对长安城内外景象的描述,便是一例。其中, “牧竖吟啸于阡陌,舟人鼓枻而扬歌。营巷基峙,列室万区,黎民布野,商旅充衢”数句,将长安城外的田园风光及城内市区景象,描写的历历在目,逼真可信。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爰和对现实的追求。

孙楚的送别之作对人生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例如他的《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一首》便是这样。 “天地为我炉,万物—何小。达人垂大观,诫其苦不早。”表现了对死生的无虑,以及对征人的深切慰勉。

东姓的历史人物_东姓名人_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

孙绰(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

孙绰(314年~371年),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人。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是玄言诗派代表人物。

生于会稽,博学善文,放旷山水,与高阳许询齐名,袭封长乐侯。起家太学博士,迁尚书郎,出任章安县令,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晋哀帝时,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阻止大司马桓温迁都洛阳,迁廷尉卿,参与王羲之兰亭集会。太和六年(371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他颇以文才著称。温、王、郄、庾诸君之薨,必作碑文,然后刊石。尤工书法,张怀瓘《书估》列入第四等。曾撰《遂初赋》《天台山赋》,辑有《孙廷尉集》。

孙绰,字兴公,祖籍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生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是东晋士族中很有影响的玄言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据《晋书·孙楚传附孙绰传》记载:孙绰袭父爵为长乐侯,历任太学博士、尚书郎(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后历任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哀帝时,迁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统领著作郎(负责撰拟文书的职务)。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大司马桓温北伐收复洛阳后,阴谋篡位,欲迁都洛阳,并请自“永嘉之乱”南渡者,全部北徙河南。朝廷及众官慑于桓温权势,无人敢提异议。唯有孙绰挺身上书《谏移都洛阳疏》。疏中写道:迁都乃“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疏上,迁都乃止。不久,转廷尉卿仍领著作郎。孙绰由此而一举名垂青史。孙绰作为当时文士之冠,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孙绰撰写碑文,然后刊石。文誉之隆,由此可见。

晋废帝太和六年(371年),卒,时年五十八。明人辑有《孙廷尉集》传世。有文集十五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东姓名人_东姓的历史人物_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

孙过庭 (唐朝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孙过庭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对后人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孙过庭,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然也有论者如窦巫讥其书为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者。

孙过庭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初就很受推崇。

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的历史人物_东姓名人

孙光宪 (宋朝初期诗人)

孙光宪(901-968年),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省仁寿县向家乡贵坪村)。五代至北宋大臣、文学家。

后唐时期,起家陵州判官。历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少监,迁御史中丞。归顺北宋后,累迁黄州刺史。后归顺北宋。北宋乾德六年去世,时年六十八。

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有《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词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中,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

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名人_东姓的历史人物

孙奭 (北宋,经学家、教育家)

孙奭 [shì] (962—1033年),字宗古,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县博平镇)。北宋时期大臣、经学家、教育家。

幼读经书,笃学成才,九经及第。宋太宗时,入国子监为直讲。真宗时,为诸王侍读,累官至龙图阁待制。仁宗即位,以名儒选为翰林侍讲学士,判国子监,后迁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晚年以太子少傅致仕。

明道二年,卒于家。他以经学成名,一生坚守儒家之道。著有《经典徽言》及《五经节解》、《乐记图》、《五服制度》等,他同时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注疏》中“疏”的完成者。

主要成就

孙奭在世70多年,在朝廷和地方中作官达40年左右,先后经历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但他一生所从事的主要事业是教育工作。在还没有走入仕途前,即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当他以《九经》及第,被任命为莒县主簿后,还没有上任,他就向宋太宗递上报告,要求到国子监作教师。于是他被委任为国子监直讲。宋真宗时,他又被派任皇族中各王府的教师,同时兼任国子监的工作。宋仁宗时,孙奭又被委任为宫廷教师,直到他临去世的前一年,还在宫廷里孜孜不倦地讲学。

孙奭在讲述经义时,总是把经典历史同当时治国安民的实际结合起来。谏喻各级统治者,以前代的“乱君亡国”为鉴戒,体恤人民的疾苦,以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大中祥符初年(1008年),真宗将迎“天书”,孙奭直言上谏,“我只听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明确反对天有意志之说。对真宗的到处拜山祀神,他也是每每切谏。孙奭给仁宗讲课时,“每讲论至前世乱君亡国”时,总是“反覆规讽”。因为他长期担任教学工作,朝廷中央和地方政府中的不少官员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孙奭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东姓的历史人物_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名人

孙复(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孙复(992-1057年),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武第四十九代孙,与胡瑗、石介,人称“宋初三先生”。

孙复幼年家贫,父亲早亡,学习不辍,饱读六经,贯穿义理。四次进入汴京,参加科举全都落第,未能任官。32岁后,退居泰山,专心于讲学授徒近20年,安贫乐道,不求权要资助,不以生计为意,聚书满室,教导弟子儒道思想,乐此不疲。培养的贤良之士石介、文彦博、范纯仁等人,皆一时精英,大有作为,人称“泰山先生”。

庆历二年(1042年),参知政事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联合富弼等推荐孙复,出任国子监直讲,得到了宋仁宗礼敬,因事遭贬,累迁殿中丞。嘉佑二年(1057年),病逝于家中。宋仁宗赐钱治丧,欧阳修亲撰墓志铭。

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名人_东姓的历史人物

孙承宗(明朝末期,军事战略家)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人。明末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而后替代王在晋为蓟辽督师,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皇太极包围京都时,朱由检急召孙承宗,运筹帷幄将清军击退。但不久之后孙承宗又遭到朝中大臣弹劾,孙承宗再次辞官回乡,在家高阳县住七年。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傅等。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大举进攻,孙承宗领家人守卫高阳,城破被擒,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都战死。弘光元年(1644年),获南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清高宗时追谥“忠定” 。著有诗集《高阳集》、军事著作《车营扣答合编》。

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名人_东姓的历史人物

孙奇逢(明末清初,理学家)

孙奇逢(1584—1675年)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字启泰,号钟元,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

顺治元年(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廷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孙奇逢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四书近指》、《读易大旨》五卷、《书经近指》。

哲学思想

孙奇逢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孙奇逢将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为一。指出朱熹和王守仁的穷理、致知和良知均得自孔子,而这是殊途同归,并无矛盾之处,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其次,提出了“顿从渐来”的顿渐合一说。再次,将“道问学”与“尊德性 ” 合二为一。最后,他提出了“躬行实践”、“经世载物”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肯定了王守仁“知行合一”合理的一面,认为做学问的,不应是空谈家,应注重实践,重视经世致用。

东姓的历史人物_东姓名人_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

孙星衍(清朝,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

孙星衍(1753年9月28日—1818年2月16日) [1] ,是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字渊如,号伯渊,别署芳茂山人、微隐。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后迁居金陵。少年时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见长,袁枚称他为“天下奇才”。

著作

编撰有《孙氏家藏书目》,分外编3卷、内编4卷。《廉石居藏书记》1卷、《平津馆鉴藏书籍记》3卷,续编1卷,补遗1卷。嘉庆五年(1800年),刊行《祠堂书目》。辑刊文献甚多,嘉庆中刻有《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主要收集自著诗文集和校订的《古文尚书》《孙子》和地理,刑律方面的古籍。《平津馆丛书》10集32种,主要为辑校的诸子、医学、历史等方面的古籍,选择精严,校勘精审。

著述宏富,有《尚书今古文注疏》《寰宇访碑录》《周易集解》《考注春秋别典》《尔雅广雅训诂韵编》《晏子春秋音义》《金石萃编》《史记天官书考证》《建立伏博士始末》《明堂考》《续古文苑》《平津馆文稿》《芳茂山人诗录》《仓颉篇》《神农本草经》等。

人物姓东历史人物是谁_东姓的历史人物_东姓名人

孙诒让(清朝,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教育家)

孙诒让(1848年9月16日—1908年6月20日),男,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中国晚清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章太炎称他“三百年绝等双”。

同治六年举人,五应会试不中。官刑部主事,旋归不复出,专攻学术,精研古学垂四十年,融通旧说,校注古籍,著书三十余种。

所著《周礼正义》为一生心力所瘁,《墨子间诂》亦为注墨之作。《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开山之作。《温州经籍志》,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艺文之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注》二十卷,《四部别录》二卷,则是目录版本学的专著。

上一篇: 此人被称为中国人的共同祖先,几千年来,华夏子弟都是争相祭拜
下一篇: 《三国机密》:这组“先天不足”的历史人物,在文艺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