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化温泉镇新南村,有一支黎氏家族生活在这里几百年。这个看似僻静的小山村,在明朝的时候,却孕育出一代文豪——黎民表。至今,新南村的后山上仍留有黎民表的摩崖石刻真迹,“一门三进士,四代九乡贤”的佳话,也在从化民间流传不息。
黎家一门三进士,民表凭诗寄深情
▲▲▲
新南村位于温泉镇、从化城区以东20公里,与从化特色小镇之一——南平静修小镇相邻,古称“韶峒”,意为“春光美好”之地。新南村周围多为屏风形山峰,前有阳光照耀,后有屏风阻挡。就在这个安谧的小村庄里,在明朝的时候养育了岭南一代文豪——黎民表。
▲新南村永福楼。李梓锋 摄
走访发现,新南村如今借着特色小镇建设的东风,实现了道路硬化,村道两旁建起了新楼。在新南村委,记者找到了负责文书收藏的黎炽文。他是黎氏家族第26代子孙,多年来为黎民表的资料整理、村中祠堂与古建筑修复而四处奔走。据黎炽文介绍,黎民表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举人,累官河南布政参议。
“新南村黎氏素有‘一门三进士,四代九乡贤’的佳话,然而‘三进士’里并没有黎民表,分别是其父黎贯、其弟黎民衷、其长子黎邦琰。‘九乡贤’里包括了‘三进士’以外,还有黎民表本人与其祖父黎元昌、其弟黎民裒等人。”黎炽文解释道,与其父其弟其子相比,黎民表虽为一介举人,一生与仕途无缘,但他急流勇退,寄情诗文书画,在文化上才华横溢,所著《瑶石山人稿》16卷,存于《四库全书》,共有诗1700多首,堪称从化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因此在民间声名远播。明嘉靖年间,他与欧大任、梁有誉、吴旦、李时行等5人结社于广州南园,重振诗学,时人称之为“南园后五子”。
据黎炽文介绍,他与黎民表虽为同族,但黎民表一家早已外迁。如今新南村保留黎氏一家的古迹并不多,有黎公古墓、“寿”字石刻与“小桃园”石刻等;而黎民表的珍贵作品,例如其草书卷《题张野仙天台山图歌》则收藏在香港中文大学。
双祠并列,山岭作笔架
▲▲▲
在黎炽文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正在进行修复的黎氏双孖祠堂。据黎炽文介绍,双孖祠堂因是2座并联的一模一样的三进祠堂而得名。据了解,古人修祠一般为单座,三进是民间祠堂的最高礼制,黎氏后人认为单座祠堂不足以显示祖先的威望,但又不能打破礼制,于是想出了修建双祠的办法。
▲正在修复中的黎氏双孖祠堂。骆春华摄
双孖祠堂的右祠曾作为小学的课室,左祠被拆除作为操场,因此双孖祠堂如今亦只剩下破旧不堪的右祠。“祠堂大门正对着的山岭,形如笔架,先人选址于此,是希望后人用功读书,多出文人墨客。”黎炽文说道,1995年,该祠堂公布为从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双孖祠堂,新南村中现还保留有永福楼、永安楼等古建筑。
▲黎氏家族第26代子孙黎炽文在介绍黎氏双孖祠堂的修复情况。李梓锋 摄
据介绍,永福楼、永安楼为炮楼,古时作防御岗哨之用,现已被闲置,并日渐破损。“此前我还上过永福楼顶,现在由于楼内的木梯损坏,已无法登上炮楼。”黎炽文说道,村中炮楼的现状,他一直在向上级部门反馈,由于缺乏资金,炮楼的修复工作正静待开展。
除了历史建筑,为发掘、抢救黎民表相关的文献资料,在80年代,从化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便组织整理了——《黎民表诗选注》。书中收集选注了黎民表诗作239首,但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对于黎民表的研究,并没有深入。
2017年,从化区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启动编纂《从化历史名人黎民表》(从化文史第二十七辑),收录了黎民表相关的研究文章16篇,书画图片26幅,赋3篇,诗238首,书中更是收录了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黎民表肖像。据介绍,该书为研究黎民表资料最集中的一本专辑,并于2018年12月出版问世。
▲《从化历史名人黎民表》(从化文史第二十七辑)。骆春华 摄
修建公园供游览,黎氏事迹流传不息
▲▲▲
尽管500年前的黎氏往事大多已湮没在故纸史料中,但依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寻找前人留下的蛛丝马迹。为了让游客一览黎民表的真迹,当地人结合村中优越的生态环境,在黎氏双孖祠堂旁边打造了一条约3000多米长的登山小径,直通“寿”字石刻、黎公古墓,以及蘑菇石、百年大榕树等地,并在登山小径最佳观景节点建造观景亭,建设成民表公园,供游人游览观景,追寻先贤踪迹。
记者沿着“九曲十八弯”的登山小径,几经艰险爬到半山腰,寻觅黎民表真迹“寿”字石刻。“寿”字长3米,宽2.8米,右下侧落款为“韶山子书”,经历风雨侵蚀,字迹已有些许模糊。“寿”字石刻是从化现存最大的石刻字,2015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据村民介绍,“寿”字石刻是黎民表辞官后,为其母亲过寿而刻下的。
石刻旁有一口“丹井”的山泉,向下流汇成小瀑布,丹井积水冬夏不涸。古时民间相传,饮用丹井泉水的人,可以延年益寿。“寿”字下方约20米处,题有“小桃园”的石刻,现已布满青苔。
▲黎民表真迹“寿”字石刻。骆春华 摄
据新南村委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村里准备修复黎氏双孖祠堂与祠堂旁边的校舍,结合道德讲堂活动和广州市乡村少年宫项目,打造一个鼓励后人奋发求学、兼修品德的传播国学的学习基地。
待景点建成后,配合周边几条村落的优质水果、蔬菜、梅花和红叶等生态资源及便利的交通,可带动整个韶峒乡村旅游发展。“2018年年末,政府投入了20万元资金用于双孖祠堂的一期修复保护工程。”黎炽文说道,祠堂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许多专家学者也先后前来实地考察过。
在新南村不远的灌村中学有一副对联,上书:书画怡情,老辈偕同晚辈;下联:诗文意志,后生不让先生。校内还成立有“民表书诗社”,并举办了“民表书法展览”。校方介绍,学校会定期讲解黎民表的相关事迹和作品,如今校内学子对黎民表的事迹已耳熟能详。
编辑 黄婉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