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记史上,宋代笔记继魏晋之后,再创另一新的高峰。在时代学术思想、文人审美心理结构和笔记自身嬗变轨迹的综合影响下,宋代笔记不仅创作数量远远超过以往,而且大大提升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呈现出助谈、博见、补史的时代特质。从审美旨趣而言,宋代笔记是对六朝虚妄志怪笔记的一种反拨,是在追摹唐人史味笔记基础上完成的一次笔记体新变。它在内涵上汲取唐人笔记以史为鉴的讽喻意味,把记录的笔致转向日常当下的琐事,以其深醇的主题意蕴和独特的心境展现,拓宽了笔记在表现内容上的宽度和广度,成为中国笔记史上的高标。
《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新变》,刘师健 著
(一)宋代笔记内涵的发展。宋代笔记以助谈、博见、补史为目的,呈现记录性、非正统性、非系统性的散文文体性质。唐之前,笔记与“残丛小语”的小说长期处于杂糅共生的状态,因此子书无疑是笔记的重要源头,自唐宋时始,文人小说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记述异闻琐记,而是融入了虚构的成分,开始走向纯文学领域,小说体由此逐渐形成,小说本身史化倾向中的述史、考史类部分日渐向笔记体演化。宋代,伴随着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小说开始与说话合流,逐渐演绎成虚构人物、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一种叙事文体;笔记则经由街谈巷议的异闻、琐记逐渐向杂记、见闻转化,并且主要以考史、专题、百科等题材和形式为主,因虚、实与小说而有了明确的区分,笔记内部结构发生分化。
(二)宋代笔记的创作演进。宋代笔记创作的新变,从根本上说是宋代文化近世化、世俗化、平民化的反映。北宋笔记的成就,体现在笔记史料意味的浓厚与内涵的丰富两方面。宋初笔记由对晚唐五代补史笔记发扬开来,笔记的纪实功能由此得以增强。仁宗之后,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人掀起古文运动高潮,文道并重的文艺观拓展了笔记内涵空间,笔记的性质在史的基础上多了文的一面,文体功能得以拓展。至北宋中后期,在苏轼、苏辙以及苏门弟子的笔记中,普遍呈现了一种新的趋向,即笔记的文学性与文化趣味得到了凸显,笔记的文体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靖康之难,社稷倾覆,抗金成为了时代的主题,笔记的时代性特征得到了彰显。经过多番战与和的论战后,南渡政权渐趋平稳,逐渐形成偏安之势,笔记创作恢复多元化局面,闲适特征受到重视。南宋笔记的价值体现在:民族危机再次唤醒笔记的现实主义精神;游记体笔记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其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笔记的特色之一。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三)宋代笔记的文体属性。我们认为目录学是了解宋人笔记观念的重要途径。宋代目录学视域中的笔记,奠定了笔记著录的基本格局。宋代笔记在与诗话、语录、日记、题跋、笺疏、游记、年谱、志乘、传记等各种文体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体现出兼备众体的体性特征。相对于魏晋时期笔记主要以记录民俗、杂载人事与考证名物制度为主的特点,宋代笔记在此基础上,更多地注重对事件发生本末,以及事件中相关人物的记载,在对历史琐闻的记载中透露出强烈的补史劝诫的意图。并且为阐明撰述之必要,让所记录事迹更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恰当而充分的议论成为表达作者思想的重要途径,笔记不再局限于道听途说的记述层面,情感、议论、叙事系于一处,笔记便具备了散文的特质,文体性质因此发生改变。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四)宋代笔记的文体特征。宋代笔记相对于传统晋唐笔记而言,在文体特征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形成对传统笔记的超越和发展。在叙事方面,宋代笔记采用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在概括性的历史性叙事中,客观记录笔记作者亲身所历之事,表现出淡化故事情节与背景,直指“理”的倾向。在语言方面,宋代笔记脱离了唐传奇“史才、诗笔、议论”的用语窠臼,亦不像载道的史传著作,受庄严整饬的语体风格的束缚,有着以情感为中心的语词呈现顺序,不避俚俗,且又有经典骈语的用词方式,形成了自身明快简约的语体风格。在审美特征方面,宋代笔记由魏晋时的虚幻走向日常,志怪内容逐渐减少而世俗人文因素日渐增加,呈现出书写对象日常化与书写方式人文化的特征,“情”与“志”的精神世界得到开拓,笔记的风格日益多样。
(上文摘自《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新变》)
《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新变》(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刘师健 著
简体横排
16开 平装
978-7-101-16404-6
88.00元
内容简介
宋代笔记是笔记体制演变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书围绕笔记的“新变”这个核心内容,系统剖析宋代笔记的文体构成和文体特征,阐明宋代笔记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功能,揭示宋代笔记对后世笔记作品创作范式的引领与规范作用。通过对大量宋代史料、笔记文献的梳理,作者在研究中将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从个案分析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理论概括,将笔记研究从传统的文献、史料研究引向文体本身的研究;同时,亦挣脱以往囿于小说的研究框架,对建构宋代笔记文体体制研究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简介
刘师健,女,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宋代文献与文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新变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宋士人心态与笔记创作的正与变”等。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学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