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洛宁杜姓渊源及发展——杜姓的来源

洛宁杜姓渊源及发展——杜姓的来源

洛宁杜姓渊源及发展——杜姓的来源相传在商朝时已经有杜国,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子孙,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还有诗人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等,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历吏名人故事_历史名人知多少_杜的历史名人

一、源出自祁姓。

帝尧的子孙。4000多年前帝尧初居山东定陶,后迁河北唐县,故号陶唐氏,祁氏。其实陶唐氏是当时活跃在华北地区的一支部落,由于帝尧的丰功伟绩,才使陶唐氏耀眼于后人的史书之中。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到夏孔甲时,丹朱后裔刘累为夏王驯养龙有功而封于刘聚,即刘国,所谓的龙其实是一种鳄鱼。

刘累后迁于河南鲁山,犹守故封。商朝后期武丁灭了地在今河南滑县的豕韦古国,更封刘累的后裔为豕韦国君。降公爵为伯爵,遂称唐杜氏。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居地,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杜国子孙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为杜氏。史称杜姓正宗,为杜氏家族最主要组成部分。春秋初,杜国为秦宁公所灭,祁姓杜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杜的历史名人_历吏名人故事_历史名人知多少

赵村镇樊村杜姓祖庙

二、源出姜姓。

神农氏的后代。相传在商朝时已经有杜国,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子孙,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商末周国兴起,杜人归顺于周。史书上没有留下姜姓杜氏后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祁姓杜氏之中。

三、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

中国的杜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在流动。外族融入杜姓群体中主要的事件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独孤浑氏族改为杜氏,遂成为河南汉族。北宋金国女真族徒单氏族改为杜氏。清朝满洲八旗都善氏、图克坦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杜氏,其后族人多数同化为东北杜姓汉族。当今东北多杜姓与满族的改姓有直接的关系。

姓杜的名人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

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东汉时期的杜诗,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见效大又省力,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著名的两位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官至大司空,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密,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唐代,杜氏更是人才济济,仅任宰相者即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太宗时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学家。还有诗人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等,而最著名的杜姓人物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曾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的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被称为“诗史”;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学家,由于他稍晚于杜甫,故被称为“小杜”。

元初有农民起义首领杜可用。明代有画家杜琼。清代有诗人杜濬,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近现代有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杜国痒。

历史名人知多少_历吏名人故事_杜的历史名人

赵村镇樊村杜姓宗庙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省。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姓是台湾的第五十三个大姓,主要分布在台北一带,其次是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等地。大致明末永历年间(公元1647年)开始。在云林斗六一带有姓杜的郑工屯升,到达该地开垦。清康熙末年(公元1722年),还有杜姓的到现在的苗栗县后龙镇开基;进乾隆末年福建的杜瑞茂和杜銮成,入垦现在的台北淡水镇深奥里等等。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另外还有"京兆堂"等。

历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

东汉有两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恒帝和灵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就是他创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现尤为出色。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可谓家喻户晓。为了和杜牧相区别,人称"老杜"。杜牧,唐代又一个著名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小杜"。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并不逊色。他的文字优美,寓意警拔。被誉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杜苟鹤,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他的"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杜鹃啼血,出自一个凄美的传说。传说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望帝。后来归隐,让位于其相。那时正当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所以称鹃为杜鹃。小小的杜鹃鸟,也是出自帝王呢。

据辞源记载:“帝尧后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社氏。成王灭唐后迁封杜伯,子孙居住杜城为其姓之始。汉杜周以南阳豪族徙茂陵,始居京兆,故杜氏称京兆郡。”杜姓始于帝尧,兴于晋唐,定型于汉,居百家姓之中,源远流长。

杜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七位姓氏,尤盛于河北和河南地区。当今杜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41%,总人口大约近520万

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秦朝大将军杜赫;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北海相杜密,经学家杜子春,经学家兼文字学家杜林,书法家杜操;西晋名将杜预;五代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唐朝宰相杜如晦,史学家杜佑,诗人杜甫、杜审言、杜荀鹤,文学家杜牧;北宋宰相杜充;明朝画家杜琼;清朝诗人杜濬;当代哲学家兼历史学家杜国庠,图书学家杜定友,原国民党将领、全国政协常委杜聿明,作家杜鹏程。

杜国光,1923年生,河南洛宁人,1939年1月参加革命,194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豫皖苏边区四师测绘班书记员、西北空司航行处处长、民航高级航校训练部部长、民航湖南省局政委、民航总局科教局局长、民航广州管理局党委书记。1986年4月离休。(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2月14日上午10时逝世91岁。

历吏名人故事_历史名人知多少_杜的历史名人

赵村镇南丰村杜姓祖庙

杜逢甲洛宁县赵村镇南丰村人。河南省立第三农业学校毕业、洛宁第二高等小学校长。民国时期写过很多匾额、碑文,并参与洛宁政府议事。

洛宁樊村杜姓始祖杜发萌,于明洪武二年(即公元一三六九年)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居河南省永宁县(今永宁一洛宁)樊村(即今洛宁县赵村乡樊村)历经六百余载,樊村是洛宁县四大村落之一,人近六千,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最适宜人群休养生息的一个好村庄。在改革开放前,几千口人和谐地住在一个寨围子里,土寨墙厚2.5米,周长五里之多。设东、西、南、北四道寨门,寨门楼上各置大匾一块,其中东门匾为“仙台为藩”,西门匾为“直谷可居”,南门匾为“瓶山圣地,北门匾为“左右凤龙”。四门对称,设专人看守,村规严明,秋毫无犯。人们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团结互助,齐心协力,不畏强暴,闻名全县。

据传,当时迁居河南永邑樊村的是弟兄四人,后来不知何故,老大由樊村迁往今宜阳县官庄村,老二迁居宜阳通阳村,两村一洛河之隔,遥相呼应,老四带领慈母迁往南阳地区(资料不详),因而有一官庄,二通阳,三樊村,四南阳之传统续说。

又传弟兄四人在分别时,把一口铁锅打破成四份,弟四人各持一份,以作以后子孙相认之凭证,形成“破鍋杜”的由来。

始祖杜发萌生子三人,长曰明,迁居赵村乡南丰村在东寨门里建宗祠一座:次子曰左,居樊村村西,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建宗祠一座;三子曰右,居住樊村村东,继承清乾隆二十一年建的祖祠一座。传统划分以右爷为东门,以明、左爷为西门,每年的清明节的前三天定为传统扫墓祭祖日,祭祖时先祖祠后宗祠,已成定例。祖祠、宗祠内壁画幽雅,栩栩如生。 虽久经史变,但色彩残迹至今犹存。三座祠庙,都是座北向南,三间出檐的格局,属殿堂式建筑结构。柱高八尺,祥云飞奔,巨龙翻腾,取近天尺五之意。(皇帝为九五之尊)祖(宗)祠楹联世代不变。即“东汉元勋西京名族,南阳慈母北宋皇亲”横批是“近天尺五”,由此足见杜氏先祖与历代皇亲贵族之关系,以及不泛之名臣宿将。

杜氏祖墓在樊村北门外约二百五十米处。昔日古柏参天,花木茂密,素有“圪杈柏树”和“绞龙碑”之著称。由于时代推移,沧桑巨变,至今是树枯碑毁,垦坟耕田,只保留了祖茔一丘,给后人留下了莫大的遗憾。

由于多种原因,我杜氏家族后人散居洛宁各乡镇。赵村乡的樊村、南丰村、南赵村的寨沟村、东王村的东上村、土桥村、光阳村;西山底乡的西山底村、郭庄村、杨岭村、良泉沟村,宋花沟村;陈吴乡的上西沟村,上王召村、陈吴村,城郊乡的坞东村,底张乡的南村、礼村等,都有我族人在繁衍生息。

我杜氏家族自立祖以来,己历二十余世。此次编撰的《杜氏家族世系谱》,纯以始祖杜发萌支系而述之,其他杜氏家族未涉及;由于历史久远,缺乏佐证,族人中的名人志士未涉及。此次以明、左、右三支分别立卷。 至于始祖中的其他兄弟二人(老二、 老四)的后裔身居何地,发展状况如何,有待后人撰续之。

几点说明:

宜阳县官庄村的杜姓分布于官东,官西两个自然行政村,总人口二千余,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洛宁县樊村的杜姓和宜阳县官庄村的杜姓经多次考证有以下共同点:

一、樊村、官庄两村的杜姓都是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居洛宁县樊村的;

二、官庄的杜姓六世以前家谱失传,立七世祖杜应林为始祖,然樊村杜姓右爷后裔七世祖讳杜应时、杜应魁、杜应真、杜应节等,字和辈数皆相同;

三、樊村杜姓族长是十六世的杜连成,官庄村杜姓族长是十六世的杜同,都是以世系论长、免辈的,且辈数相同;

四、官庄村家谱封面写的“尺五天”与樊村祖(宗)祠庙联横批“近天尺五”含意相同,樊村祖(宗)庙联中的“东汉元勋西京名族”,与官庄宗祠庙联横批“晋唐名家”所指的人物、意义皆相同;

五、官庄村杜姓的宗祠与樊村杜姓祖(宗)祠的建筑结构、座落、间数都相同;

六、官庄与樊村两村的杜姓都认同“大官庄、二通 阳、三樊村、四南阳”的排行和都是“破锅杜”的传统续说;

由此,经樊村、官庄两村杜姓族长和有关知情人士杜小瞎、杜近道等人共同磋商达成共识;两村始祖是同胞兄弟。关于“二通阳”之续说是这样:清光绪年间通阳杜姓重修宗祠时立壁碑一块,碑文中有“由于兵燹,家谱无可考”的字句和始祖弟兄四人分别是“杜伯钦、杜伯玲、杜伯道、杜伯党”记录,这弟兄四人与我杜氏家族是否有血缘关系?还是错载?有待族人进一步考证之。(主要参考资料为杜氏家谱)

历史名人知多少_杜的历史名人_历吏名人故事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上一篇: 一起来为你的姓氏打call!尹姓,源于少昊,殷封尹城
下一篇: 卢俊义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