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黄景昉:字太稚(又作太穉),号东崖,明代晋江东石檗谷村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少保,一生著述宏富。《石匮书后集》将其与蒋德璟、吴甡并称为“三君子”,认为他们“处则为慧业文人,出则为救时宰相”,评价甚高。
泉州网6月12日讯(记者 吴拏云 陈起拓 文/图)在古装电视剧中,时常能看到有人手捧圣旨,在刑场上高呼“刀下留人”的场面。明末泉州出了一位立言忠鲠、论事慷慨的宰相,他虽然没有跑去刑场救人,却曾屡次在皇帝面前忠言进谏、搭救落难贤臣。这位宰相全然不计个人得失,他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多次挽回冤狱,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他就是晋江东石人、宰相黄景昉。
檗谷黄氏 儒宦之家
晋江东石镇的东部有一古村落,名唤檗谷村。该村地处东石港湾东部,东据铜钵寺,南俯鳌江水,西邻安平镇,北倚南天寺,形势天然。古时这里临溪通海、舟船可泊,故地曰“唐家崖”。宋时,此地属晋江仁和里,黄姓祖先羡其“檗阴谷幽”而定居于此,渐成聚落,后改“唐家崖”为“檗谷”。现今,檗谷村南接沿海大通道,西连东石镇商贸中心,地理位置突出,已为繁华之地。
“窦桂传芳”匾额是状元刘子壮为黄景昉胞昆五人所立
“宫保宰相”匾额彰显黄氏一族荣耀
宗祠内众多厅柱楹联皆与黄景昉的故事有关
檗谷黄氏宗祠(亦称家庙)位于檗谷村中心地带,“后有三台石、前绕九曲水”,可谓揽川抱水。据檗谷村党支部书记黄拥护介绍,檗谷黄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祠堂坐北朝南,由门楼、厅堂等组成,占地1.2亩,建筑格局恢宏大气。宗祠祠前有七星埕,七星埕呈阶梯状排列,一埕高过一埕,宗祠就坐落在最高层。其中分布有观栏、三品潭、旗杆夹,纵横开阔,眺望无阻。旧时,民间素称泉州南门外“塘东崎、檗谷大”,指的就是晋江塘东祠堂屋面最斜,而檗谷祠堂规模最大,两座祠堂名气之大,可见一斑。明末宰相黄景昉亦曾赞曰:“乡檗谷宗祠最恢宏,称滨海冠。”
檗谷黄氏的肇基始祖为黄龙,据檗谷村人黄居城、黄金钗介绍,黄龙系南宋永春县令黄瑀之子。黄龙在登进士第后,曾出任龙溪令,“后免官,从母归于仁和檗谷,乐其山水之胜,于是占籍焉,因自号为檗谷逸叟”。黄龙生子三人:仙锡、仙举、仙逸。仙锡分支晋江后坑,后再分支玉湖村;仙举守祖世居晋江檗谷;仙逸迁南漳北溪头观音山,生子念楚、子田,念楚定居溪头,子田后人回迁晋江永康。最终形成共奉黄龙为始祖的檗、湖、永“三乡黄”格局。檗谷黄氏在古代科举方面颇有成就,先后多人登科第,入仕为官者不胜枚举,其中就包括宰相黄景昉。黄景昉的祖父黄国彦举隆庆丁卯(1567年)乡试,景昉长兄景明登崇祯甲戌(1634年)进士,次兄景晔及其弟景昭、景暿皆有文名,可谓儒宦之家。
黄景昉在《瓯安馆诗集》有《檗谷祖乡二首》,其一曰:“衣冠陌上不胜尘,野性还应问水滨。亲见海风吹断雨,横云片片落龙鳞。”另一曰:“几家烟火海头居,东望白沙十里余。破户健贫终意气,先人身佩两铜鱼。”一方水土一方情,景昉的诗句中既充满对檗谷故里青山碧水的长情,也饱含凝重的思乡之情。
族谱内亦有记载黄景昉事迹
祠内柱础雕艺精湛
芳草园崇正书院内有部分建筑构件即来自昔日的相国府
艰辛登第 拔为翰林
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景昉与蒋德璟、吴甡一起入阁为相,但当时的大明王朝已呈风中残烛之象,崇祯帝对于阁相的猜忌与日俱增,故而阁相之位坐起来并不舒坦。纵观崇祯在位的17年间,阁臣多达50人之多,这是因为阁臣多有被杀戮、遣戍、削籍、闲置者,如薛国观、周延儒被缢死;刘鸿训、钱龙锡、吴甡被遣戍,等等。如此频繁处分阁臣,对于国家元气的伤害之重,不言而喻。但黄景昉“自编修以至台辅,与崇祯一朝相终始”,并以致仕善终,这在崇祯朝阁相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如果回顾黄景昉的一生,会发现他从幼时接受启蒙教育,到成年宦场际遇,再到晚年家居著述,在这一过程中知礼懂节、清慎恪敏的个人特性是贯穿如一的,这或许是他在明末清初乱局中能“完璧犹存”的缘故吧。
现今广东省台山市(旧称新宁)的“台城镇二小”原为新宁文庙旧址,古时这里的戟门之左有名宦祠,内祀明代知县、教谕及清代巡抚、总督共计13人,其中明代知县黄国彦即为晋江人,他正是黄景昉的祖父。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四十三》所载,黄国彦“授新宁令,历官绍兴通判,终崇府长史”,因而族人皆称其为“长史公”。黄国彦以自身的博学笃行,为家族树立了典范,儒风浩然而成家风。黄国彦的次子黄宗彝育有五子:景明、景晔、景昉、景昭、景暿,五人后被誉为“胞昆五人科甲名宦”,在科举与仕宦上,成就突出。当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还是黄景昉。
黄景昉,字太稚(亦作太穉),号东崖,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清乾隆《泉州府志》赞他“好古能文,出于天赋”。景昉7岁时便写下《顾鸿雁麋鹿》一文,惊艳文坛,有“博赡陆离”之称。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景昉入泮学,受教于黄瑞台,结果翌年(1615年)便乡试中举。据景昉在《宦梦录》中的自述,他的乡举试文令刑部尚书苏茂相都颇觉惊奇,苏尚书还特意写了亲笔信给他,以示嘉勉。但接下来的会试之路却并不平坦,据景昉自述,“余曩滞公车十年”,他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备战会试”,尝尽艰辛坎坷滋味,这也让他变得更加坚韧。天启五年(1625年),景昉终登进士第,廷试二甲十八名。不久,经过朝考,景昉被选拔为庶吉士,得进翰林院这一古代“高阶文官的摇篮”。
檗谷村内的黄氏祖居(祖厅)历史悠久
黄氏宗祠建筑构件精美,古风犹存。
秉持原则 胆识过人
晋身翰林院,这是古代士子一生梦寐以求的事。让人诧异的是,这份荣耀并没有束缚住黄景昉。特别是在面对朝堂内外阉党肆虐的局面时,景昉依旧秉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没有趋炎附势,更没有为了护住乌纱帽而助纣为虐。相反地,他甚至不惜退出翰林院,以此来远离阉党奸佞。这事还得从吴裕中案说起。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魏忠贤及其阉党为了扳倒东林党,假传圣旨将与东林党走得很近的辽东统帅熊廷弼召入京师,并将其杀害。一不做、二不休,考虑到江西道御史吴裕中与熊廷弼有姻亲关系,天启五年十二月阉党再次矫诏称吴裕中疏劾大学士丁绍轼忤旨,将其在午门前廷杖一百,致使吴裕中伤重毙命。《明史·卷245·吴裕中传》直书称:“忠贤传旨诘裕中为廷弼姻戚,代之报仇。”这样无中生有的构陷实在是令人发指。那时,黄景昉恰好目击了吴裕中被杖的全过程,他的内心悲愤难抑。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朱曦林撰文介绍,吴裕中死后,慑于阉党的残暴,他的家乡“无敢临其丧者”,更不用提朝廷官员了。唯独只有黄景昉毫不畏惧,“割俸金赙之”,即拿出自己的薪金前去吊唁吴裕中、慰问其家属。后来,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卷13·黄景昉传》中称“人服其胆”,意即当时人们对黄景昉有此胆识十分心服。
祭奠吴裕中后,黄景昉深知自己得罪了阉党,恐朝夕不保,遂上疏“请假归”。他在《宦梦录》中称:“同馆请假自余始。”不难看出有些忧愤难平之意。多少士子渴望的“翰林梦”,就这样一夜间幻灭,留下的只是冰冷现实。但黄景昉没有后悔,因为他认定在世上远有比荣华富贵更重要的东西。
御前侍读 耿介劝荐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已伏诛,阉党作鸟兽散。黄景昉终于迎来重新崛起的机会。是年六月圣旨下,授其为翰林院编修;七月,管理诰敕,充经筵展书官。据《泉州府志》介绍,他还在该年参与纂修《熹宗实录》。崇祯三年(1630年),黄景昉与吏科给事中钟炌主考湖广乡试,却因《试录》里针砭时政,“多鲠切语”,从而得罪了当时的大学士温体仁与兵部尚书梁廷栋。然而,多亏了礼部尚书李腾芳和钟炌的佑护,景昉得以免于被黜。
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黄景昉得知父亲身故消息,回乡丁忧,“家居二载”。崇祯六年(1633年),黄景昉的好友、泉州名士林胤昌于“在兹堂”讲学,景昉亲自为其堂题联:“泉山群拱紫襟江,带海斯文重遇在。”该年秋天,他还与林胤昌、谢元珧同建珧云亭于清源山南台。
崇祯七年(1634年),景昉回京复职,不久升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在明朝后期,詹事府是大量处理皇帝内务的地方,而身为翰林院侍读,代表着景昉已经逐渐获得了崇祯帝的青睐。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升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成为右春坊的大当家,在处理内务上更具话语权。
崇祯十一年二月,皇帝亲自主持御前讲席,问起用人之道时,黄景昉趁机进言:“刑部尚书郑三俊四朝元老,至清无俦,不当久系狱。”郑三俊是明朝万历、天启、泰昌、崇祯时期四代重臣,有“三部”尚书之称。他还是个力图改革弊规的忠良之臣,在出任崇祯朝刑部尚书时,郑三俊奉诏清理积狱,平反了一批冤案错案。然而这些案件的平反大多违背当时阁臣薛国观、温体仁的意愿,结果他反遭构陷,被革职下狱。景昉对此事心知肚明,于是抓住时机为郑三俊求请。同时,他还向崇祯帝推荐成勇、朱天麟二人“廉能素著”,称他们不获考选是不公平的。大臣黄道周、项煜,余煌等也极力呼应,表示赞同景昉的说法。崇祯帝听后虽只回了一句:“三俊蒙徇,虽清何济?”但实际内心起了波澜。不久,郑三俊获释,成勇、朱天麟都得到了重用。景昉意识到圣上肯听劝,便更留心用好自己的面谏之权。
搭救忠良 不遗余力
崇祯十三年(1640年),景昉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该年八月,震惊朝野的“黄道周案”爆发,此案牵扯面广,致使大批忠良下狱,也将急于救人的景昉推上风口浪尖。
大臣黄道周是个素来敢于忠言直谏的人,之前因在御前会议时,当面顶撞崇祯帝,被连降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勘磨(即待查之意)。崇祯十三年八月,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解学龙荐举黄道周,结果被大学士魏照乘以“滥荐”为由告发。崇祯帝正在气头上,立即下令削黄道周、解学龙二人籍,并以“党邪乱政”为由打入刑部大牢。这样一来,群臣哗然,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二人是清鲠忠良。于是户部主事叶廷秀、监生涂仲吉因疏救道周而下狱论戍。编修黄文焕、吏部主事陈天定、工部司务董养河、中书舍人文震亨,也因疏谏下狱。孙嘉绩、杨廷麟、刘履丁、董养河……一批官吏也因探视道周而受株连下狱。连刑部尚书李觉斯,亦因拟道周之罪“太轻”,被削籍归乡。
众人越是搭救黄道周,越让疑心病很重的崇祯帝觉得这里边有问题。这一系列捕拿大臣下狱的“骚操作”,也让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不过,黄景昉却是个例外。他曾先后到狱中探望黄道周、叶廷秀,“旋为缉事者侦知,祸几不测云”,不过最终凭着皇帝对其信任而逃过一劫。不久,景昉利用讲筵之机以“用舍喜怒之间,须再加斟酌”规劝崇祯帝,试图营救黄道周,无果。黄景昉此举被司寇刘泽深看在眼里,刘泽深对他说:“知公讲苦心,言言规讽。”对景昉表示赞赏。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黄景昉升詹事府詹事;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以原官改掌翰林院印。在掌管翰林院印后,黄景昉便与吏部尚书李日宣密商复用之前遭废谪诸臣,并拟下了以罗喻义为首的第一批九人名单,计划由李日宣奏报崇祯帝。但是此次奏报未达成效。黄景昉偕大臣蒋德璟、王家彦到大学士谢升处求其搭救黄道周,不料谢升却唉叹着认为黄道周必死无疑,不肯出面相救。挽救忠良的行动再告受挫。
事态在周延儒复相后有了转机。崇祯十四年九月,皇帝起用前大学士周延儒,令其入阁。周延儒的门生、故人皆力请其解救黄道周。十二月,刑部正准备为黄道周拟罪,周延儒出面求情,崇祯帝遂定黄道周永戍辰州卫,解学龙、涂仲吉、叶廷秀等也皆得保全,算是网开一面了。黄景昉闻讯长吁一口气,感叹道:“及是黄、解、叶、涂诸公俱保全无恙,疑有神灵拥护力。”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景昉疏请召还之前被逐的修撰刘同升、编修赵士春,至九月时,两人皆官复原职。六月,黄景昉与蒋德璟(晋江福全所人)同日入阁,史称“温陵盛事”,后黄景昉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八月,在一次召对时,黄景昉与周延儒、蒋德璟竭力在皇帝面前推荐复用黄道周,认为黄道周品质清修、学识渊博,顺便诉说黄道周家贫子幼之苦。崇祯帝心有所动,不久,黄道周“得赐复官”。黄景昉又在崇祯帝面前极言叶廷秀“清苦力学”“衔恩负昝图报状”,试图促其复官,但没有成功。后来,景昉还为下狱的刘宗周、姜采、熊开元等大臣寻求宽宥,虽皆未能如愿,但景昉援救忠良的义举却令世人赞叹。
檗谷黄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年
清源怀古 北向挥涕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副都御史惠世扬被任命后迟迟未上任,崇祯帝命削其官籍。黄景昉认为这样处理过于轻率,上表谏诤。崇祯帝极为不悦。于是,黄景昉接连上书引归。九月,黄景昉离京致仕返乡。
景昉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世人皆称其“文尚古奥,诗亦洪庄”。
他的格律诗取法于“中晚唐”,清人陈田称其诗“轻俊鲜妍,于闽人成派别开生面”。清道光《晋江县志》引《高言集》曰:“东崖先生诗如山水然,连冈迭嶂,逶迤平远,中间亦有奇峰仄涧,深岩复壁,使游者窈窕而忘归;又如园墅然,前堂后榭,靓深宏敞,复有邃庭曲廊,层轩精舍,使过者纡回而迷复。”可见颇负诗名。
居乡之时,黄景昉寄情山水、热心公益,并留下《礼拜寺塔》二首、《宿清源洞留题》二首、《捐六十金助修洛阳桥工成纪事》等诗篇。后曾登游九日山,并留下《游九日山》诗二首。其一曰:“似尔供流寓,休官策未迂。驳斑秦砚眼,夭矫晋松须。虫食碑苔尽,鹤窥丹火无。相传旧舶使,曾此祭天吴。”另一首诗曰:“扪葛攀萝上,千年此度看。日风生静晓,人鸟避高寒。海老黄龙徙,秋深白露残。讵知烟影里,一簇是南安。”在游览笋江之后,亦作《笋江月色》诗一首:“横披万丈水晶屏,肯比寒光照浅江。江气向人元自白,月魏连树不知青。锦袍擢舸闻供奉,罗袜凌波怨洞庭。谁谱浪沙东去曲,夜深歌与老龙听。”
崇祯十七年(1644年)发生甲申之变,崇祯帝自缢于万岁山,大明王朝宣告灭亡。消息传至晋江,景昉悲从中来,在《闻甲申三月十九日京师报痛绝》中写道:“徐乐憂崩土,于茲信有焉。将旗迟北指,儒议沮南迁。号咷巢焚旅,玄黄血战干。小臣肠断尽,辞阙甫经年。”在《哭临承天寺中》又写道:“大痛讵能忍,炎州六月寒。引声风送咽,倾泪海增澜。天降淫威爽,佛徵果报难。寺钟三万杵,何处望长安。”这也促使他潜心治学,并写下《宦梦录》等书。后来,他在《宦梦录》自序云:“余以癸未秋谢政归,逼腊抵里,越岁春,忽国变闻,意皇甚,忽忽无生。稍间,收召魂魄,因追叙余平生交游,始乙卯,讫癸未,为《宦梦录》四卷……主恩国论,世态物情,备载其中,于壬癸之际尤呜咽,有余悲焉。”可见其对明王朝的眷念难舍。
崇祯十七年九月十六日,黄道周造访泉州,黄景昉与蒋德璟、林胤昌、周廷鑨等好友陪他登游清源山。一行人怀古之余,追忆故国,北向挥涕。清源山僧语林胤昌曰:“自有清源以来,未有今日之游之盛者。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天官。”此事被林胤昌记于《清源独闲诗》中。
在登游清源山南台时,黄景昉曾吟咏一诗:“绝壁何缘玉一区,即教善画莫能图。为云合覆三千界,置邑将容十五都。日出金鸡啼破汉,风来黑鲤渴吞湖。诸公彩笔夸强健,最早诗成字字珠。”登巢云岩时,则留诗两首,一曰:“能于青紫外,别作一枝栖。踏径输猿引,衔杯觉鸟啼。石痕甃绿玉,泉响骤青犀。慷慨风流事,前贤视屡齐。”另一曰:“落落嵚崎性,微云曷与居。磴拏春树细,溪咽暮钟虚。二史乘箕早,孤臣拜杖余。殷勤祝洞壑,长奉绿文书。”在参观蜕岩后咏曰:“绝顶松阴夹道栽,天然华盖护中台。人烟绕郭鸡栖处,石乳澄潭虎啸来。海估风微飞豆过,山僧日晚采茶回。神仙脱骨终何许?浊世空消酒一杯。”“隔宿重游未厌频,十年虚负北山神。空桐树老霜前色,通草花开梦后身。闲数溪桥鸦点点,笑看郡郭堞鳞鳞。何人伏屦还孤往?三变蓬莱海上尘。”(见《清源山志》)其诗往往写物见情,寓意深远。
惦念故国 幻梦难追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下江南,郑鸿逵兵败,奉唐王朱聿键入福州,与郑芝龙、张肯堂、吴春枝、黄道周等共拥立之,建号隆武。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载曰:“唐王时召(景昉)入直,未几复告归。”唐王遣中书舍人陈翔赴晋江以原官敦聘黄景昉,景昉方才应召,但不久即告归。
唐王复明失败后,黄景昉蛰居家中十余年,以著述为事。他多才多艺,撰有《湘隐堂文集》《馆阁旧事》《读史唯疑》《宦梦录》《经史要论》《双声叠韵谱》《古今明堂记》《易林》《瓯安馆诗集》《东崖诗稿》《鹿鸠咏》《国史唯疑》《馆寮十志》等众多著作。为明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资料,为中华文化的传承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根据黄景昉《睦宗十二志》中所述,其故居在泉州“涂门礼拜寺前”,即今清真寺附近。《泉州古城踏勘·黄景昉相国府》载:“在宽仁铺(今涂门街灵慈宫沟)……第宅坐北朝南,中有园林瓯安馆,池亭楼阁,皆极讲究,实甲全郡。清乾隆、嘉庆年间其后裔售予安海金墩黄氏商人。涂门街拓改,采集其中主要建筑构件及部分建筑材料移建芳草园中。”据泉州文保专家黄真真介绍,现今芳草园崇正书院内即有部分建筑构件来自景昉宅,人们透过这里的建筑还依稀能感受当年相国府的雄姿。
在东石镇檗谷村内,迄今尚有历史悠久的黄氏祖居(祖厅),为三开间两进的闽南古厝。村人称此厝“思祖”,景昉年少时曾在此居住苦读过。该厝由于早些年曾作为生产队榨油坊使用,加上年久失修,内部建筑构件破损较为严重,但是依旧透露出儒宦宅邸的往日风貌。黄景昉在《访幼所受业师于田舍既成》二首写道:“巷偪不容车,鸡栖逐径斜。鹿场堆稻藁,蛛网绣藤花。有子仍开社,他村仗祭畲。稍询生齿自,南宋旧名家。”“三十年前事,抠衣怖字讹。小名师记忆,同学岁蹉跎。海近腥鱼蛤,庭荒老薜萝。人生婚宦赘,真梦到南柯。”
在檗谷黄氏宗祠内,我们依然能发现大量与黄景昉相关的匾额、楹联,如大厅内的“宫保宰相”“窦桂传芳”“兄弟进士”“翰林”匾额,以及厅内柱联:“朝为相,乡为贤,经济文章绳其祖武;臣克忠,子克孝,家修廷献贻厥孙谋”“易传图说,诗著瓯安,手泽犹存,作述当进先祖训;史读唯疑,文垂湘隐,书香继起,纂修勿让昔贤功”,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窦桂传芳”匾额还是状元刘子壮所立,该匾上款写着“太师相东崖黄老夫子胞昆五人科甲名宦”,中书“窦桂传芳”四个鎏金大字,落款为“状元及第门生刘子壮书”。记者还发现在晋江华表山下的龙泉书院内亦有宰相黄景昉的铜塑像,栩栩如生。
清康熙元年(1662年),黄景昉卒于家,享年67岁。《檗谷黄氏族谱》记载称:“(景昉)卧病三日,绝粒不呼医,易箦之夕,口占二咏曰‘国亡身合殉,家破弟先归。伤心陵北望,松柏不成围’‘嬉游皆假合,啼笑亦随缘。耿耿孤明处,佯狂二十年’。索纸笔于膝上疾书,遂掷笔而逝。”就这两首诗来看,黄景昉至死也未能从亡国的悲凄情绪中挣脱出来。一度贵为阁相,转眼却成亡国遗老,这份苦涩滋味又岂是旁人所能想象的。
山川如故,梦若隔尘。到如今,再阅《宦梦录》,或许人们会忆起这位手捧遗篇、抚膺洒涕的追梦老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