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他用农民精神深耕环巢湖文化

他用农民精神深耕环巢湖文化

他用农民精神深耕环巢湖文化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厚木,即使中专毕业可以全省分配,他还是要求回到家乡巢湖工作,直到退休。一本《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丁汝昌》,点燃了他内心研究环巢湖文化的星火,从此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厚木,即使中专毕业可以全省分配,他还是要求回到家乡巢湖工作,直到退休。

一本《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丁汝昌》,点燃了他内心研究环巢湖文化的星火,从此,燎原出专著、参与编辑的书籍20多本、论文80余篇,200多万字的研究环巢湖文化作品,其中多半为退休后之作。

“我所研究的内容总称为环巢湖地域文化,可分为三大块:地域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姓氏谱牒文化。”年近古稀的李厚木一语概之。

基础薄弱奋追赶

“我的家乡栏杆集镇栏杆社区,1969年由肥东县划归巢县(今巢湖市),因位于巢县北郊,且贫穷落后,故号称‘巢县北大荒’。”可见,李厚木对家乡的历史沿革很是了解。

“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我的童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从小就‘打猪草,拾驴粪’,直到10岁才上学,1972年读完高中就回乡务农,前前后后,实实在在地当了六七年的农民。”年近七旬的李厚木对自己的经历并不隐瞒,“虽说是高中毕业,但受‘文革’影响,我并没学到多少东西,以致在大队部集体学习时,读报、念文件常常出错,引得乡亲们哄笑,很是尴尬。”

这事对年轻的李厚木心灵的撞击,不可谓不大。于是,他暗下决心,抱定“耕耘不辍,天道酬勤”的信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学习。

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招生制度也由推荐改为考试,李厚木这才迎来命运的转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徽省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

20多年的农村生涯,农民那种“吃苦、耐劳、本分”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再也磨灭不掉。

农民品质尽显现

1980初,李厚木中专毕业分配到巢县农机局工作,每天办公室的打扫卫生全包了,桌椅四条腿都擦到底。后来工作单位多有变动,他先后在共青团巢县县委、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任职,直到2014年退休。

“我记得,当时在团县委上班,有一台团中央奖励的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8点,我都准时打开《语文知识讲座》学习,坚持数年,大有长进,并开始练习写作。”这也许是李厚木第一次向别人透露40年前的那段往事,“1983年春,第一篇稿子被《安徽青年报》采用,那个高兴劲无法形容。我清楚地记得,我用1元稿费为办公室买了一块0.43元的一枝梅香皂,受到领导表扬。”

凭着持之以恒的毅力,他先后完成了在职大专、函授本科学业。期间,不论是做基层工作,还是在领导岗位,他一直都以勤快著称,对领导布置的工作从不挑三拣四、推诿拖拉。对此他不无感慨:“一个人不怕基础薄弱,只要努力,定会有收获。”

“现在想想,整个工作期间完成的写稿任务,稿纸累叠起来毫不夸张地说,足有我个子高。”李厚木伸出右手中指,“这个指骨因长期握笔被挤压变形了!我退休之后,之所以有如此收获,与在职时的努力有着直接关系。”

李厚木将他的努力总结为“工作任务勇承担,锻炼提高在其间。”

农民出身的他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更是将“起早、带晚、不歇中”的农民劳作特点,带入工作中。

对如何利用时间,提高效率,李厚木不无体会:“见缝插针,板上钉钉。”

他随时随地都在想着再学习、思考写作,连上床睡觉、夜里醒来也是如此。付出终归有回报,《中国监察》1999年第八期刊登了他的《审理定性有争议案件的体会》一文,成为巢湖地区纪律检查机关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的第一人,受到领导表扬、同事夸赞。

“后来有了电脑、手机、网络,学习写作效率不知提高多少倍,我就充分利用,多学、多写。”李厚木十分珍惜时代进步带来的便利。此后文思如泉涌,连续出版书籍,发表文章。

一书蜚声文史坛

2001年,受老领导提议,李厚木着手同乡——丁汝昌资料的搜集、整理、写作工作,他查阅了包括《李文忠公全集》《清末海军史》《清光绪中日交涉史料》等在内的上几十本、数百万字的书籍、报刊等资料;深入丁汝昌故里,走访其后裔,探寻威海刘公岛、青岛等地,征集资料,历时4年多,于甲午海战110周年之际,编著出版了20多万字的《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丁汝昌》一书。同乡、著名作家鲁彦周在“序”中直言:“……其翔实程度目前还是绝无仅有。”

正是这部著作,奠定了李厚木在巢湖文史界的影响,他也找到了兴趣所在,找到了退休后的精神归宿——挖掘研究环巢湖地域文化。《华夏历史名人专集——范增史料集》(2006年,专著)、《巢湖文化全书·军事卷》(2010年,副主编)、《浮槎山水记》(2011年,副主编)、《成语中的巢湖》(专著,2011年,报刊连载7期)、《成语中的合肥》(专著,2012年,报刊连载20期)陆续出版。

退休以后,他的时间更宽裕、精力更充沛,陆续出版的专著、参与编辑的书籍有:

地域传统文化方面:《环巢湖民间传说》(2014年,编辑)、《有巢氏》中小学乡土教材(2014年,编辑)、《环巢湖名村》(2016年,编辑)等。

姓氏谱牒文化方面:《合肥李氏宗谱》(2014年,本家,主编)、《巢湖班氏宗谱》(2019年,编辑)、《巢湖市家风家训选粹》(2017年,编辑)、《合肥家风》(2017年,编辑)等。

革命红色文化方面:《烽火岁月——巢湖抗战回忆录》(2015年,编辑)、《首战蒋家河口——纪念新四军抗日首战八十周年专集》(2018年,编辑)、《纪念新四军建军八十周年故事编写和演讲比赛汇编》(2017年,编辑)、《新四军在巢湖》(1—3辑,2019—2021年每年一辑,编辑)等。

红色教育永承传

退休近10年来,他还有数十篇论文发表于巢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巢湖市有巢氏文化中心、巢湖市范增文化研究会、合肥市巢湖文化研究会、合肥市社科联等学术研讨会的相关论文集中。

近几年他还深入农村、街道、机关、学校进行红色教育宣讲数十场次。尤其是去年建党100周年之际,他编写的讲稿《十条成语解读百年党史》,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在多种场合宣讲10多场次,受到普遍欢迎,被巢湖市、合肥市、安徽省和国家级网站及相关报刊、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李厚木凭着他的文凭、作品、人品,享誉当地,很多学者、专家和文化爱好者喜欢找他研究、探讨、交流、讨教,很多文化研究民间组织争相邀请他加入工作……目前,他正在巢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合肥市巢湖文化研究会、巢湖市夕阳红宣讲团等组织发挥余热。

2018年他还被推选为巢湖市纪监委离退休党支部班子成员,目前担任副书记,在他和支委们及党员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该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目前,正在为申报安徽离退休示范党支部准备材料。

应巢湖学院之托,退休后的李厚木用5年时间撰写了《环巢湖廉政文化研究》一书,于去年底完稿,其中有很多观点新颖、见解独特之处,正择机出版。

参与这些活动,他都是凭着一位有着44年党龄老党员的觉悟,凭着农民的本质。对此,李厚木深有体会:“只有淡泊名利,才能行稳致远。”

研究文化促发展

“研究文化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对于退休后选择的研究方向,李厚木很是自豪和自信:“你看,新四军抗战第一枪,就在我们巢湖的银屏镇蒋家河口。正是在我们的研究推动下,这里新建了‘蒋家河口战斗史迹陈列馆’,提升了纪念碑和祭拜广场;合肥市最早的党员、最早的革命烈士李蔚农,也是在我们研究的推动下,建成了纪念馆,成为党史教育的基地,常有各地的游客来此接受教育。像这样新建、提升的红色场馆、旧址、遗址、遗迹有10多处。”李厚木如数家珍般地掰着手指。“地域传统文化方面新建、提升,还有‘有巢氏文化园’‘亚父范增祠’‘涂山氏塑像及祭拜广场’‘陷巢州的焦姥文化园’‘望梅止渴的望梅亭’等10多处,现在都成为巢湖市旅游对外宣传的品牌和亮点。”

对于未来的打算,李厚木也是坦陈心扉:“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研究下去,只想为地域文化倾尽绵薄。”

合报全媒体记者 陶虎 文/图

上一篇: 三国时期衍生出来的歇后语(或成语故事)历史渊源及特点
下一篇: 一线蓝天逸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